关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文章针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缺乏整体研究和学术规范的现状,将中国抗战大后方置于中国抗战历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大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抗战大后方的概念、研究对象、地位作用、研究价值及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学术梳理和系统回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表现为,抗战大后方是支撑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政治舞台,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东方战场的战略支柱。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有利于充分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强化"天下为公,民族至上"的理念,推动两岸人民和执政党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有利于全面展现中国战场全貌,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利于还原二战真相,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为开创中日关系的光明未来奠定基础;有利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让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促进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合作与共赢。
【作者单位】: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中国 抗战 大后方 基本问题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委托项目“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其经验研究——以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抗战大后方为中心”(09@ZH012)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近年来,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研究渐趋重视,有关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少成果,论著逐年增加,但也存在诸多缺失。主要是:有思维固化的现象存在,多受“国共对立”等内战思维基础上的结论束缚,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生;论汪伪对国民党政治符号的争夺[J];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02期
2 汪向阳;关于美军延安观察组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1997年06期
3 潘洵;;抗争中的嬗变: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J];史学集刊;2012年03期
4 杨光彦,,张国镛;关于重庆国民政府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1996年01期
5 陆大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兵器工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01期
6 李铁城;;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对创建联合国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勇;[N];光明日报;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天智;;“联合政府”口号的博弈论分析[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2 张世均;试论中国抗战对“先欧后亚”战略原则实施的支援[J];成都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3 段红红;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共对美政策[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4 吴继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世均;试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茹莹;1949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历史特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茹莹;二战结束前美国的远东战略与对华政策[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沙健孙;王顺生;仝华及;冯雅新;岳从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引文注释(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2期
9 伍小涛;;国、共、伪三方对三民主义政治符号的争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谭纬纬;薛其林;陈婷;;从日本侵略气焰受挫看长沙会战的重大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5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杨波;左宗棠军事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保国;民主、人权与中道[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张少鹏;民初的国家主义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叶兴艺;现代中国第三势力宪政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晶晶;抗战时期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曼;1935-1938年中国青年党的政治主张[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音;《民宪》的民主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牛凤霞;第二十一兵工厂与抗日战争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冬冬;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及其历史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万鹏;30年代初期自由知识分子抗日救亡主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兴强;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周游;国难与国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蕊平;试析在汉报刊对武汉会战的舆论宣传[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印超;媒体视角下的大国意识(1943-1945)[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生,柴林;蒋介石对汪精卫投敌迟未公开定性与表态之原因探析[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2期
2 王克文;欧美学者对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的研究[J];历史研究;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晓钟;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年08期
2 任菊香;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J];兵团建设;2005年09期
3 ;重庆道教界举行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祈祷法会[J];中国道教;2005年05期
4 ;中国抗战 永垂史册[J];西南民兵;2005年07期
5 刘琦;;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刘勇;;援助中国抗战的罗马尼亚医生[J];党史博览;2006年05期
7 彭训厚;;综合研究的典范 令人折服的力作——《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评介[J];军事历史;2007年02期
8 吕春;;中国抗战与德国军售[J];贵阳文史;2007年04期
9 袁成毅;;关于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02期
10 沈秋农;;戴逸与《中国抗战史演义》[J];档案与建设;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耀;;从世界视角看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2 王长流;;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3 卢家骥;;毛泽东与中国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探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五辑[C];1995年
4 李学通;;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5 施均;;历史不容淡化、篡改[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6 袁成毅;;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述评[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学通;;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研究之我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8 卞修跃;;战时国民政府对中国抗战损失调查的组织与实施——以中国抗战人口损失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9 秦军;;论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马林;;侵华罪行 罄竹难书[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应牢记中国抗战贡献”[N];人民日报;2014年
2 姚恋 人民出版社;人民的战史——评《中国抗战画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夏婧 实习生 杨晨;“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板块”正式形成[N];重庆日报;201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特聘编审 荣维木;中国抗战史真的需要重写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俄罗斯知名政论家、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效卫;中国抗战的国际坐标[N];人民日报;2014年
6 记者 刘斐 王建华;中国抗战纪念,巩固世界和平前景[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 胡德坤;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4年
8 特邀撰稿人 沈慧瑛;献身中国抗战首位美飞行员罗伯特·萧特[N];中国档案报;2014年
9 记者 郑贵卿 通讯员 唐玫;3名永州籍烈士入选中国抗战英烈名录[N];永州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马献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前景广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丽平;中国抗战影视剧的“抗战”与“反战”维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谢琼林;中国抗战诗歌与日本侵华诗歌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3 焦建新;“妇指会”与中国抗战[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苑银和;中国抗战时期“时评”研究(1941—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饶接华;援助与回赠[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光曦;卢斯抗战时期对华报道倾向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庞贺峰;抗战时期中外人士的延安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孙德林;人民战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金娇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1937-1941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1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97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