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2:04
本文关键词: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研究
【摘要】:元至民国时期,北京什刹海地区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来自不同地区的各阶层文人在此地区结社、雅集、游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本文拟以元至民国时期北京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阐述什刹海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各时期文人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文人活动的群体、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场所,并开展个案研究,探讨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文人活动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共分七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现状,并对本题的研究时间、研究地域、研究群体、研究内容进行界定。 第一章着重介绍什刹海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历史变迁,强调元代至民国时期的文人活动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有着重要联系。 第二章从梳理史料入手,重点介绍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在什刹海地区开展的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文化活动,如万春园唱和活动、葡萄社活动、“诗龛”活动、会贤堂饮宴活动等。 第三章对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文人活动的群体、文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文人活动的场所进行历史考察,进一步探究文人活动的性质和意义。 第四章以清代中期渌水亭雅集和民国时期辅仁大学的师生活动为个案,对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展开深入分析。 第五章基于上述章节关于什刹海地区环境的变迁、文人活动的介绍及相关历史考察,阐述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对古代各族学者间的文化交流、北京内城西部的地域文化的形成以及近代北京的社会革新与文人风气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简要总结。 笔者认为,在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的文人活动促进了该地区各民族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形成以及社会的进步,并且成为了北京人文精神的代表,造就了京城文化的渊薮。
【关键词】:元至民国 什刹海 文人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9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9
- 绪论9-14
-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现状9-11
- 二、题目解析11-14
- (一) 研究时间的限定11
- (二) 研究地域的限定11-12
- (三) 研究群体的限定12-13
- (四) 研究内容的限定13-14
- 第一章 什刹海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14-18
- 第一节 元代以前14-15
-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15-17
-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时期17-18
- 第二章 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代表性的文人活动概述18-30
- 第一节 元代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18-20
- (一) 万春园唱和活动18-19
- (二) 杂剧大家与什刹海19-20
- 第二节 明代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20-22
- (一) 李东阳与“西涯”20-21
- (二) “公安派”活动21-22
- (三) 漫园雅集22
- 第三节 清代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22-25
- (一) 渌水亭雅集23
- (二) 酒楼诗会23-24
- (三) 法式善“诗龛”24-25
- (四) 张之洞与洋务派同僚雅集25
- 第四节 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25-30
- (一) 会贤堂饮宴活动26
- (二) 中国地学会的学术活动26-27
- (三) 近代文化名人与什刹海27-28
- (四) 辅仁大学的教学活动28-30
- 第三章 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文人活动的历史考察30-55
- 第一节 文人活动的群体30-33
- (一) 地域来源30
- (二) 社会关系30-31
- (三) 社会地位31-33
- 第二节 文人活动的方式和内容33-41
- (一) 结社雅集33-35
- (二) 官场联谊35-36
- (三) 民俗游赏36-39
- (四) 观戏演剧39-41
- 第三节 文人活动的场所41-55
- (一) 衙署机构41-43
- (二) 府第园林43-44
- (三) 佛道寺观44-47
- (四) 酒楼茶馆47-55
- 第四章 什刹海地区文人活动的个案研究55-63
- 第一节 清代中期渌水亭文人活动55-58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辅仁大学文人活动58-63
- 第五章 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文人活动的影响63-70
- 第一节 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促进了民族间文学艺术的交流和发展63-66
- 第二节 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传承了北京内城西部的地域文化66-67
- 第三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推动了社会的革新67-70
- 结语70-71
- 参考文献71-77
- 一、史料71-74
- 二、专著74-75
- 三、论文75-77
- 附录77-82
- 附图82-83
- 后记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邦华;;陈垣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辅仁大学[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2 张必忠;什刹海的历史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3 吴承忠;;影响古代北京城市休闲活动发展的因素[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4 刘学忠;;古代诗社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Z1期
5 朱祖希;;话说什刹海[J];北京档案;2006年11期
6 徐中慧;;什刹海的功能演变[J];北京档案;2011年04期
7 郭倩;陈连波;李雄;;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的历史变迁[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年06期
8 沈渭滨;甲午战争与翁同和的士大夫本色[J];清史研究;1994年04期
9 张涛;“知识分子”与“士大夫”辨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溥任;;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J];紫禁城;1989年01期
,本文编号:1000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0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