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23:06

  本文关键词: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方志 历史地理 澳门 地图 八景


【摘要】:“县”这个行政单位在明清行政系统中上连省府、下接都乡,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意义。研究“县”一级的方志,则是史志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明清时期的香山县,行政区域较为固定,现存方志数量较多、种类较全,最重要的是其管辖澳门这个特殊的地方,所以其方志成为本文的关注点。本论文主要研究明清时期的县级(也包含其所属的都、乡等单位)修志的理论、方法、过程及方志内容,兼及修志的启示及思想研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带有规律或理论模型的东西,对今人认识方志学和研究地方史及修志活动提供借鉴。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地方志的性质,地方志与地方史、正史及国史的关系,认为地方志是后三者的补充和来源之一,但并非单纯为后三者而作。笔者赞同章学诚的“志属史体”的观点,认为不同时期的方志性质是不同的,明清方志应当属“史”。判断方志的性质可从方志的内容、用途、修方志者认为该志的性质、方志表现的“义”(即宗旨)等方面判定,方志的官修性也可从侧面证明方志属史体。地方志所载有可信与不可信之分,可从志料来源、修志者的才学识及时代局限等几个方面去判断。 第二章主要研究香山方志史和香山方志提要。序、跋是方志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研究方志史的重要史料。本章分析了香山方志序跋的位置、数量和作者,重点对其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讲述方志的性质、作用、纂修目的和经过、方志评价、志料的搜集及纂修方法、主持和参编人员等。方志的小序也有重要作用,即是每一门类的指引门径,又具有小凡例的作用。研究方志史之目的在于辨家学之渊源,明折衷之有自也。方志提要是方志史的不可或缺材料,本章所收各家对香山方志的提要,不光著录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藏书单位等,以提供志书存在的线索和一般状况,还研究每一志书的内容,对每种志书力求搞清楚其纂修者身份、时代背景、修志缘起、主要内容、文献特征与价值、影响等,对这些项目作出解释性的评语。这无疑有利于后来者研究香山方志的历史和优缺点。本章还关注香山方志续修的断限、类型、效果、目的等方面,对于今人修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章主要研究香山方志的纂修组织和纂修方法。提出一部方志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纂修时间长短、经费是否充裕、环境是否安定等客观因素,更决定于纂修人的素质和组织方法是否得当等主观因素。修志人员名单,既能反映修志分工不断变得精细,而且体现香山内部各都乡之经济发展、功名盛衰及氏族势力变迁。地方官是修志的主要领导者和支持者,士绅则是修志主体。清中期以前,香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小榄,清中后期逐渐形成县城、小榄和澳门三足鼎立之势。方志的不同门类有不同的纂修方法,本论文将明清以来方志学家的研究成果与香山方志的相关内容结合,从而得出有益于后来修志和研究者利用的结论。历代所修香山方志,基本采用纂辑体或撰著体的编纂方式,各有优点,但都未完全遵循详今略古、繁简得当、不越境而书、有褒无贬或少贬的修志原则。 第四章主要研究香山方志的体例。官方的意志通过颁布修志政策,编纂者的思想通过方志体例,都渗透到方志的方方面面。凡例是一部方志宗旨的集中体现,香山方志中只有乾隆《香山县志》有完整的凡例,其他或隐于序中,或散见于各卷之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志质量的提高。本论文还品评了香山方志的各种体例,总体看来体例不断优化。方志中的八景诗和八景图历来为方志学家褒贬不一。本文梳理了香山方志中的八景诗及其演变,认为八景诗是因为作者热爱乡邑或为留美名而作,志书收录它们,既可反映当地自然和人文变化,又能起到资政、教化的作用,不应完全视为允谐风雅或装点名胜之物。 第五章主要研究香山方志地图,将其与舆地图、西人所绘地图做对比,试图找出方志地图绘制原则、理念及各自优缺点。本文研究了“制图六体”与“四至八到”在方志地图中的运用,特别注意到其中道里之差别乃是采用人行里数与虚空鸟道两种不同的度量方式而导致的。通过将香山方志所载地图及中国人所绘的有关澳门地图与西人所绘有关澳门地图的对比研究,发现东西方所绘地图在方法、内容及所蕴含的观念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大陆文明与江河文明在这些地图中有所体现。名从主人应是通行的地名标注原则。 第六章主要综述编纂香山方志思想研究及纂修方志的启示。方志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史志同源,凡欲考一县一郡之历史莫不藉其方志,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和前因后果,以资当世修史、治世之用。纵观明清的香山方志,可见其修志的组织方式、人才选择、体例编排等等,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方志学理论,促进修志事业的良性发展。将方志与其他史料结合起来研究,有利于历史学家观察该地域长时段内的历史变迁和自然变化,并总结其中的规律。旧方志对今人修志、理政、国防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香山方志中有关澳门这个特殊地区的记载,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贯彻具有积极意义。方志可以体现儒家思想,凝聚着民族感情,发扬着爱国爱乡的精神,同时又具有经世致用和“开眼看世界”的作用。
【关键词】:方志 历史地理 澳门 地图 八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90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28
  • 一、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3-18
  • 二、本选题的学术史回顾18-25
  • 三、本论文所用材料、方法及基本架构25-28
  • 第一章 地方志性质及与历史关系再探讨28-57
  • 第一节 地方志定义、性质再探讨28-35
  • 第二节 地方志与地方史、国史之关系35-38
  • 第三节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及鉴别38-57
  • 第二章 香山方志史及其提要研究57-84
  • 第一节 香山方志序、跋研究57-66
  • 第二节 香山方志史研究66-69
  • 第三节 香山方志提要研究69-78
  • 第四节 香山方志的续修78-84
  • 第三章 香山方志的撰修组织和方法研究84-116
  • 第一节 香山方志的编纂组织84-95
  • 第二节 香山方志的修志方法平议95-107
  • 第三节 香山方志所见修志方式和原则107-116
  • 第四章 香山方志体例研究116-163
  • 第一节 明代的修志政策与香山方志116-121
  • 第二节 清代的修志政策与香山方志121-131
  • 第三节 香山方志体例研究131-142
  • 第四节 八景诗入志及其演变142-163
  • 第五章 方志地图演变及中西地图比较研究163-202
  • 第一节 香山方志与舆地图研究163-169
  • 第二节 香山方志地图研究169-184
  • 第三节 有关澳门地图的分类比较184-202
  • 第六章 香山方志思想研究及纂修启示202-215
  • 第一节 香山方志所体现思想研究202-213
  • 第二节 香山方志的作用和纂修启示213-215
  • 结语215-217
  • 参考文献217-228
  • 附录:第五章地图228-255
  • 致谢255-2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57-25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伟;邓骏捷;;《澳门记略》清乾隆“西阪草堂”版本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01期

2 胡巧利;试论梁启超对方志理论的贡献[J];广东史志;1999年01期

3 曾昭璇;明清《广东通志》之比较及对我省新修地方志的意见[J];广东史志;2001年03期

4 李兰萍;从《香山县志》看清代妇女的命运——对广东妇女贞节观的研究[J];广东史志;2003年01期

5 骆伟;岭南乡镇志、乡土志述评[J];广东史志;2003年02期

6 谭世宝;刘冉冉;;张保仔海盗集团投诚原因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汤开建;嘉庆十三年《澳门形势图》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汤开建;祝淮《新修香山县志》澳门图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9 汤开建;雍正《广东通志·澳门图》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10 刘淑萍;;清代广东书坊的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文斋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冉冉;1651-1849年清朝政府对澳门的管治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伟;清初广东方志话语表达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周振宇;道光《广东通志·金石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张亚红;明清香山县城镇地理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9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09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1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