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17-10-12 17:32
本文关键词: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
【摘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8
【目录】:
- 绪论12-40
-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佤族社会发展40-58
-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佤族社会历史40-43
- 一、佤族主要聚居地的地理位置40-41
- 二、地理位置对佤族社会发展的制约41-42
- 三、佤族社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改变42-43
-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山地农业43-47
- 一、地理环境与山地农业43-44
- 二、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刀耕火种44-46
- 三、佤族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46-47
- 第三节 动植物资源与佤族生活方式47-51
- 一、动植物资源与佤族的生活方式47-50
- 二、佤族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50-51
- 第四节 矿藏、旅游资源与佤族社会51-54
- 一、矿藏资源51-52
- 二、旅游资源52-54
- 第五节 地理环境作用与佤族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启示54-58
- 一、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54-55
- 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55-56
-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呈反比56
- 四、生产力水平越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就越复杂56-57
- 五、人类应该积极地改造和优化地理环境57-58
- 第二章 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58-90
- 第一节 部落和村寨59-63
- 一、部落和村寨的关系59-61
- 二、20世纪上半叶佤族部落的特征61-62
- 三、村寨:以地缘为联系的生存群体62-63
- 第二节 社会组织形式63-67
- 一、带有家族特征的社会关系63-64
- 二、村寨管理者的产生和职权64-66
- 三、“头人会议”和“寨民大会”66-67
- 第三节 政治制度的变迁67-82
- 一、临沧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68-69
- 二、勐董土司的统治69-72
- 三、“班洪部落”及其政治组织72-77
- 四、“土流兼治”和保甲制度下的村寨头人77-78
- 五、“班洪归流”的经过78-82
- 第四节 解放以后的佤族社会管理82-90
- 一、县级人民政府的边疆民族特色82-83
- 二、佤族上层的角色转换83-86
- 三、从村寨头人到基层干部的一个实例86-88
- 四、村寨事务中传统规范的作用88-90
- 第三章 生产方式:从后进到文明的阶梯90-122
- 第一节 刀耕火种:时空交错点上的历史必然91-96
- 一、阿佤山的刀耕火种91-93
- 二、旱谷地位的变化93-95
- 三、种植方式的变迁95-96
- 第二节 狩猎采集:大自然的丰厚馈赠96-98
- 一、狩猎96-97
- 二、采集97
- 三、自然保护97-98
- 第三节 水田种植:民族交往与社会发展的结果98-102
- 一、结缘水田98-100
- 二、发展水田100-102
- 第四节 劳动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的标志物102-105
- 一、旱地生产工具102-103
- 二、水田生产工具103-104
- 三、新型农机具104-105
- 第五节 经济作物:从受忽略到举足轻重105-109
- 一、步履蹒跚的经济作物种植106
- 二、振兴佤山经济的重要翼翅106-109
- 第六节 畜禽饲养:从鬼神的牺牲到脱贫致富的源泉109-111
- 一、无足轻重的副业109-110
- 二、自然崇拜的行为模式110
- 三、畜牧业在当代佤山农业中的地位110-111
- 第七节 手工业:从农业的附庸到特色产业111-116
- 一、传统手工业的地位和作用112-113
- 二、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113
- 三、从传统手工业走向轻重工业并举113-116
- 第八节 商品交换:古今佤山经济发展的杠杆116-122
- 一、历史悠久的“自给自足”117-118
- 二、作为特殊商品的鸦片118-119
- 三、商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119-122
- 第四章 生活方式:文化变迁最外在的形式122-183
- 第一节 服饰:文化功能与实用价值日渐分离123-132
- 一、佤族服饰的历史123-124
- 二、尚古、崇外、兼容:服饰变迁的轨迹124-127
- 三、现状与启示127-132
- 第二节 食:果腹之物与口腹之乐132-137
- 一、佤族饮食的历史132-134
- 二、碗中之物:百姓最有感受的变迁134-136
- 三、现状与启示136-137
- 第三节 住:从自然到有为137-147
- 一、佤族住屋的历史137-139
- 二、安居形式139-145
- 三、现状与启示145-147
- 第四节 行:缩短通往文明的时空距离147-152
- 一、阿佤山交通的历史147-149
- 二、公路建设:佤族社会发展的基础149-151
- 三、现状与启示151-152
- 第五节 娱:往日的娱神与今日的娱人152-160
- 一、佤族的节庆概况153-154
- 二、节庆活动:人与自然的协调方式154-158
- 三、现状与启示158-160
- 第六节 婚嫁:古规新俗的交融与嬗变160-174
- 一、佤族婚俗回顾160-162
- 二、婚俗变迁162-172
- 三、现状与启示172-174
- 第七节 丧葬:简约与隆重的文化蕴含174-183
- 一、佤族丧葬习俗174-176
- 二、轻葬重祭:生与死的交接176-179
- 三、现状与启示179-183
- 第五章 宗教信仰:人的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支点183-222
- 第一节 信仰与崇拜的文化地位183-190
- 一、自然物与自然力的崇拜183-186
- 二、无所不在的众多鬼神186-187
- 三、敬畏与禁忌187-190
- 第二节 巫祭与神职领袖的社会作用190-192
- 一、魔巴190-191
- 二、窝朗191-192
-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祭祀活动192-203
- 一、木鼓崇拜192-194
- 二、猎头习俗194-197
- 三、祭鬼祀神197-201
- 四、占卜吉凶201-203
- 第四节 外来宗教的传播和影响203-219
- 一、佛教203-210
- 二、基督教210-219
- 第五节 佤族宗教信仰的特点219-222
- 一、宗教信仰的原始部落性219-220
- 二、宗教信仰的“政教合一”性220
- 三、宗教信仰的国际性220-222
- 第六章 社会变迁中的佤族妇女222-239
- 第一节 从竹楼里的“女人”到社会的“人”222-226
- 一、妇女角色的变化223
- 二、职业领域的扩展223-224
- 三、经济地位的提高224-225
- 四、受教育权力的获得225-226
-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妇女的作用和贡献226-233
- 一、对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丰富227-229
- 二、对生活方式的优化和变革229-231
- 三、对生育文化的传承和总结231-233
- 第三节 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前提233-239
- 一、政治地位是重要保障234
- 二、综合的社会支持是前提234-237
- 三、男性的觉悟、理解和支持是关键237-239
- 第七章 民族关系:社会变迁中各民族间的交往239-275
- 第一节 “司岗里”传说中的民族关系239-240
- 第二节 史籍中的古代民族关系240-245
- 一、“濮人”与佤族先民241-242
- 二、“哀牢”与佤族先民242-243
- 三、古代佤族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243-245
-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范例245-258
- 一、流传于阿佤山的孔明业绩245-247
- 二、吴尚贤与茂隆银厂247-255
- 三、班洪抗英斗争中的民族团结255-258
- 第四节 解放后的民族关系258-266
-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边纵”258-260
- 二、汉族干部的调入260-263
- 三、知识青年到佤山263-266
- 第五节 境外的缅甸佤族266-275
- 一、中缅跨境佤族的关系267-268
- 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中缅跨境佤族的影响268-273
- 三、中缅跨境佤族的最新动向273-275
- 结语275-286
- 附录一 1999年临沧地区佤族人口分布示意图286-287
- 附录二 作者1998、1999、2000年考察路线示意图287-288
- 参考文献288-296
- 后记296-298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彦亮;佤山生产方式与佤族民居建造[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0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20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