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港英政府房屋政策研究(1945-1955)
本文关键词:战后初期港英政府房屋政策研究(1945-1955)
【摘要】: 二战后初期(1945-1955)是香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代,是香港重建、复苏的阶段,香港处于历史转型关键的十字路,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挑战。 战后大量人口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急剧增长,居住密度极高,,市民居住环境不仅恶劣而且租金的负担却又异常沉重,引发了巨大的生存居住压力,香港屋荒问题空前严重,居住难成为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房屋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港英政府干预及介入房屋市场。在公共房屋政策出台之前,港英政府采取了应急式措施,制订实施租务管制条例及旅业管制条例,管制所有战前楼宇的租值,限制酒店旅业收费;督促破旧楼宇的修复及鼓励建筑业的发展,鼓励及协助居民在市郊建筑楼宇,逐步发还被政府征用的民居;积极扶植民间慈善机构安置难民;同时推进了移山填海及清拆寮屋计划,增加和优化利用了土地资源。最后,随着战后涌入香港人口的定居,前期寮屋清拆计划陷入困局,港英政府在战后财政的连年盈余的前提下,便开始直接介入房屋供应。1953年岁末的石硖尾大火则促使港英政府直接介入房屋的供应,徙置因天灾而无家可归的寮屋灾民,开启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帷幕,步入了解决屋荒问题的正轨,同时也促成了港英政府介入房屋市场的两种主要方式,即管制租务及直接介入房屋的建造供应,这是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的特例;也促成了香港房屋市场供应之二元化,即由政府与私人建筑商提供。 港英政府适时制定应对措施,积极推进公共房屋政策,惠及了大批中下阶层市民,缓解了战后香港居住难问题,避免了屋荒问题所引发的动荡,缓解了社会矛盾,帮助香港民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转型及崛起。
【关键词】:房屋政策 港英政府 战后初期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66;K296.5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绪论9-16
- 一、学术史回顾9-13
- 1. 研究论著9-11
- 2. 相关研究的论著11-13
- 3.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13
- 二、选题意义13-15
- 1. 理论意义13-14
- 2. 现实意义14-15
- 三、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5-16
- 第一章 屋荒问题存在的历史背景16-25
- 一、二战前居住状况与港英政府房屋政策概述16-17
- 二、战后严重的屋荒问题17-19
- 三、屋荒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19-25
- 1. 战争的破坏及艰巨的修建工程20-21
- 2. 人口的剧增21-23
- 3. 租务市场的不规范23-25
- 第二章 缓解屋荒问题的应对措施25-74
- 一、土地政策与移山填海政策26-30
- 1. 香港地理状况26
- 2. 土地政策26-28
- 3. 移山填海政策28-30
- 二、监管临时住所市场30-43
- 1. 租务管制及租务纠纷的处理31-36
- 2. 旅业限价管制政策36-43
- 三、其他应对措施43-64
- 1. 推进屋宇的重修与兴建43-51
- 2. 征用闲置空屋51-55
- 3. 发还被征用的民屋55-58
- 4. 收容救济措施58-61
- 5. 开发城郊,拓宽住屋选择61-64
- 四、清拆木屋政策64-74
- 1. 清拆政策的背景65-66
- 2. 清拆政策的实施66-69
- 3. 清拆木屋对居民的影响及港府应对措施69-74
- 第三章 解决屋荒问题的公共房屋政策(1953-1955)74-94
- 一、公共房屋的萌芽——资助慈善机构建造屋宇74-76
- 二、公共房屋政策出台滞后的因素76-82
- 1. 人口的剧增及流动性76-77
- 2. 土地的相对贫乏77-78
- 3. 商人反对增税78-79
- 4. 谨慎财政政策的影响79-80
- 5. 土地收入与实施公共房屋政策引发负担的矛盾80-82
- 三、公共房屋政策制定的催化剂——1953年石硖尾大火82-84
- 1. 50年代初房屋安全状况82-83
- 2. 石硖尾大火与港英政府的应对措施83-84
- 四、早期公共房屋政策的主要内容84-94
- 1. 徙置政策的实施及发展84-91
- 2. 廉租屋的开端91-94
- 第四章 港英政府房屋政策评析94-106
- 一、租务管制政策的评价94-98
- 二、早期公共房屋政策的评价98-106
- 1. 公共房屋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99-101
- 2. 经济发展对公共房屋政策推行的决定性作用101-103
- 3. 亟待改善之方面103-106
- 结语106-109
- 参考文献109-11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16-117
- 后记117-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应春;;骑浪[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8期
2 李相;李镇;江川;;冯琳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1年09期
3 任珏;;香港:新社会与旧婚姻[J];看历史;2011年07期
4 文菲;;香港早期的殖民统治及其中族歧视政策[J];港澳经济;1997年11期
5 文菲;;香港沦陷[J];港澳经济;1998年06期
6 ;神秘九龙寨城 西方眼中的末日版未来[J];人物画报;2011年14期
7 尚东玲;;1937-1941年香港抗战文化活跃的原因及其特征[J];传承;2011年15期
8 文菲;;孙中山与香港[J];港澳经济;1998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世祥;杝};;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和港英政府的博弈[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2 蒋如高;;香港土地制度内容简介(摘要)[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3 邓统元;;港英当局和香港爱国进步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邓统元;;香港教学语言问题的历史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张俊义;;近代中国海关的反走私努力与1948年中英关于香港《关务协定》的签订[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6 黄卫平;王晓波;;1997年后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变化[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袁锐锷;何慧燕;;回归后香港特区的高等教育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8 叶勤;杨松;庄汉文;;“一国两制”条件下推进香港人心回归问题研究[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9 陈丽君;唐晓玲;;简论香港的选举文化[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10 叶勤;杨松;庄汉文;;香港青年一代的团结引领工作研究[A];港澳海外统战工作新探索[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谷鸣;房屋政策应谨慎![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林志文;港府房屋政策:回归政府本分[N];南方周末;2007年
3 记者 郭兴艳;香港重推居屋计划[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英国地产泡沫困扰工党政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周炳林;发展保障型房屋须充分的“财政预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晓白;香港舶来品与传统文化并存[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应时投资严谨;廉价房被关注美元有望脱离苦海[N];证券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吴月玲;我们将新中国电影推进香港市场[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舒时;香港前房屋署高官从商受阻[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永不言败[N];财经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潮忠;香港回归前后普通话使用情况及发展前景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与立法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梁兴华;香港地区亚健康现状的初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王加林;香港回归前后香港政府施政报告对香港人身份的话语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区柏权;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莹;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伟新;战后初期港英政府房屋政策研究(1945-1955)[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新娟;麦理浩时代港英政府政治制度改革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凌敏;“长远房屋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九林;港英政府对华工出洋政策的历史演变(1853-1930)[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余迅翎;东华医院与近代香港华人社会[D];暨南大学;2008年
6 陈肖英;香港的越南难民和船民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姚智圆;20世纪90年代香港安老政策社会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苏新华;清末穗港鼠疫与社会应对措施(1894—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9 刘怀军;论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及其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闵海霖;双重转型中的香港中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27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2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