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悲情叙事——以汕尾陆丰地区鬼节为例
本文关键词:地域文化的悲情叙事——以汕尾陆丰地区鬼节为例
【摘要】:进入农历七月,陆丰大部分地区便进入了"鬼月",整个"鬼月",各地会举行一系列普遍而盛大的仪式,以普度孤魂野鬼。在长期而反复的仪式展演中,鬼节成为区域民众的一种集体记忆,表达着他们的悲悯情感和地域认同观念,并在整体上形塑了他们的地域性格,进而对地域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民间信仰氛围浓厚的陆丰地区的一种"标志性文化"。鬼节之盛,固然与民间信仰神秘的"后台"有着莫大的关联,但节日本身所蕴含的区域历史与民众情感却应该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悲情叙事 陆丰 鬼节
【分类号】:K892.4
【正文快照】: 中国自古就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土地是其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使传统中国事实上分割成了一个个较为封闭的地理空间。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有利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并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甘满堂;邓莲君;;夸富背后的身份重构与社区互惠——对侨乡炫耀性经济行为的功能主义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龙登高;粤闽侨乡先行改革的社会成本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4 纳日碧力戈;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映红;;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闫爱萍;;略论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J];沧桑;2009年01期
3 张成福;梁平;;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关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银兵;甘代军;;文化的记忆、复兴与反思——关于花腰傣花街节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郑一省;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的民俗活动[J];东南亚研究;2003年06期
7 郑一省;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制度的创新和变迁[J];东南亚研究;2004年01期
8 李云;;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海外慈善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以广州祠堂文化的复兴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满丁华;;从祝著节看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巴马布努瑶祝著节为个案[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星空;;东西方的跨越、游离与超越——读龙登高教授新著《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随感[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定贵;;仪式视野下的族群——从村际地戏仪式观屯堡人族群的稳定性[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3 郑紫苑;;申遗:全球化语境中民间小戏的经营策略——以广东河源紫金县客家花朝戏为例[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4 张定贵;;原生态的“言旨话”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4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新民;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上海大学;2008年
8 罗彩娟;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沂蒙丧葬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饶晓敏;王昭君民间传说美人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滕小玉;一座宗族型庙宇的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建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白剧音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5 张远满;土家族诞生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菲菲;生产技术与文化实践—章丘新村大葱种植技术民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覃继督;“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D];云南大学;2011年
8 叶崇凉;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9 郭凌燕;经历非遗[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杨莹;莱芜南下治“抬杠”习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3 赵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钟敬文;编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绍兴百俗图赞》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5 刘铁梁;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6 吕金城;许斗斗;;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王春光;移民的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对温州侨乡现象的社会学透视[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8 龙登高;粤闽侨乡的经济变迁——来自海外社会资源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9 卢帆;;炫耀性消费: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2期
10 刘丹萍;保继刚;;旅游者“符号性消费”行为之思考——由“雅虎中国”的一项调查说起[J];旅游科学;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民锋;地域文化与人文意识[J];文艺评论;1997年05期
2 薛珍;谈大力发展黑河市地域文化[J];黑河学刊;1998年04期
3 刘国平,杨春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4 吉平;任庭义;;“陕派”风味电视剧初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吴心福;赵德兴;;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谈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实现[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王婷婷;韩阳;;地域文化对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韩昭庆;;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J];攀登;2006年05期
8 李仁和;;论研究赵树理与上党文化关系的学术价值——为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而作[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林蓝;;公共艺术与地域民俗传统的关系——广东地域公共艺术研究[J];装饰;2006年11期
10 盛丽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方德;;地域文化与地方志[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罗国彪;;地域文化特色在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中的传承[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利民;;博物馆与地域文化[A];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8年
4 傅广典;;重视地域文化的认定、发掘与保护——房陵文化圈启示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何联华;;毛泽东诗词中的荆楚地域文化特色[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6 孔翔;陆韬;;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研究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康君;;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域文化的关联[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8 徐苏;;镇江六朝文化研究[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葛景春;;继承与超越——论李白诗风与地域文化的关系[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彭水清;佟庆;;基于深圳地域文化的客家民居保护利用[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常铁;公平一些吧[N];吉林日报;2004年
2 施立学;吉林地名与地域文化[N];协商新报;2009年
3 王向龙;地域文化到底惹谁了[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N];安徽日报;2005年
5 宋生贵;开掘民族与地域文化资源[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谢晓苏 朱光泽 晨迪;日本对战争的责任不能回避[N];成都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欣;指导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分卷编撰工作[N];青海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燕志华;地域文化,在援建中交融[N];新华日报;2010年
9 记者 冯骥;遵循基本要求 保质保量完成撰写工作[N];西藏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向红 杨小玲;陕派电视剧异军突起[N];陕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殷晓峰;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海;前后蜀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钟乃元;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钢;俄罗斯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祥;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杨忠谦;大定诗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岚;李R既俗髌返陌褪裎幕蚚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2 娜布其;阿拉善额济纳土语的特殊词语与地域文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敏;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沈慧萍;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电视社教节目[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洪靖慧;京派海派情景喜剧及其地域文化背景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6 曹锋;地域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侯慧中;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路遥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凌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林林;中国电视节目地域化传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杨华;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广场设计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34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3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