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额儿古涅-昆传说与蒙古人的原始精神

发布时间:2017-10-22 20:06

  本文关键词:额儿古涅-昆传说与蒙古人的原始精神


  更多相关文章: 蒙古人 额儿古涅-昆传说 乞颜精神 捏古思精神


【摘要】: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记载着原蒙古人来到和离开此地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社会构成、故事情节和生动画面。学者们常常传诵和引用它的感性表述,但对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却研究甚少。然而,额儿古涅昆传说的真正意义可能就在挖掘、传承和弘扬它的精神。本文通过对传说的真实性及其精神实质进行历史和逻辑的分析,部分地澄清它的真实性的同时,抽象概括了蒙古人原有的根本精神,即"乞颜精神"和"捏古思精神"。这原始精神作为民族灵魂以永不枯竭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和推动着蒙古人的勇敢与开拓创新、和谐与适应发展,使得蒙古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创造历史。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思维机制及功能研究所;
【关键词】蒙古人 额儿古涅-昆传说 乞颜精神 捏古思精神
【基金】:内蒙古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理性精神及创造性思维的跨学科研究”(NJSZ11193) “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分类号】:K28
【正文快照】: 凡是关心和涉足到蒙古族起源的人们都知道,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关于额尔古纳及其蒙古人传承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典故,更是蕴涵和承载着蒙古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然而,我们对传说的感性内容感到好奇和引用得比较多,而对它所包含的理性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久和;室韦基本史料辨析[J];北方文物;1998年04期

2 张久和;室韦地理再考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先耀;凌文州;石家胜;刘宁;;基于自然选择理论的动物利他行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2 訾非;;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梁太富;社会本能概念及理论的历史演变[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4 曾永成;;达尔文:爱与美的理论——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基点[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周德义;论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辩证关系[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李松龄;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应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7 罗丽英;杨燕曦;;分工水平对农村贫困形成的影响分析——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8 史宁中;;数学的抽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方福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10 李拥军;;自私的基因与两性博弈:人类婚姻制度生存机理的生物学解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齐江蕾;;物种灾难与发展风险[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郑海航;李东升;;第二十三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管理的应变转型[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3 曾国安;;论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演进[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振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6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翟彬;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甘肃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及效益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惠一鸣;论欧洲秩序体系及其轴心[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郑岩;社会保障与公平、效率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磊;西双版纳地区鼠类食物贮藏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赵娜;哲学视野下中西医学对生命起源及其本质认识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敏;译者的适应和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晓勇;江汉平原乡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霍燕;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贫困问题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陶菁;法律进化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春华;从达尔文主义试析《无名的裘德》中的向善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廷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效果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任婷;经济发展视角下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郭瑶;基于鸟群生物特性的逃避攻击行为仿真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肃瀛;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2 张久和;北朝至唐末五代室韦部落的构成和演替[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茹科夫斯卡娅;树华;;蒙古人的空间观和时间观研究(续)[J];蒙古学信息;1991年04期

2 高娃;南朝鲜的蒙古人后裔[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年02期

3 Б.若罗姆扎布;额尔敦布和;;蒙古的传统农业[J];蒙古学信息;1993年02期

4 斯林格;欧洲有关蒙古的最早文字信息[J];蒙古学信息;2000年02期

5 韩连峗;;蒙古人的敖包节[J];丝绸之路;2010年07期

6 Н·蒙库耶夫;申屠榕;;论12世纪蒙古社会制度问题[J];蒙古学信息;1988年02期

7 H·赞巴拉苏荣;白永寿;;蒙古人的藏语名[J];蒙古学信息;1988年03期

8 林春峰;论蒙古族“唯天体系”的演进[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7年03期

9 希都日古;;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3期

10 金启[n;中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绍猷;;明代蒙古族婚姻和家庭的特点[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2 陶克涛;;土达原源[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白玉双;;达玛拉与达鲁噶:保甲制在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推行[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4 王大方;张文芳;;论室韦与古代蒙古人的衣食住行[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蔡家艺;;关于明朝辖境内的蒙古人[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6 孛尔只斤·布仁赛音;娜仁格日勒;;辽北荒的开垦问题和嘎达梅林起义[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7 V·法依特;;《蒙古秘史》中的暴力死亡(英文)[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8 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9 J·詹呼;;成吉思汗与蒙古人的地理意识与地理发现[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10 博彦满都;赵文工;;博彦满都佚文四篇[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星翔;得汉城与“四川八柱”[N];巴中日报;2006年

2 王满特嘎邋陈秋速;多元一体 同气连枝[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魏铎;民族和谐的塞外青城[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4 文欣;蒙古姓氏浅谈[N];西部时报;2006年

5 青格勒图;诠释蒙古民族心灵密码[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6 王太平;“科尔沁”一词的来历与演变[N];通辽日报;2007年

7 赵顺禄;“太史”与“刀笔”的传承[N];黄南报;2007年

8 勿日汗;蒙古族:没有“家姓”为何?改用汉姓又为何?[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本报记者 师艳芳;有一种记忆刻骨铭心[N];巴音郭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木容;元帝国设省广西[N];南宁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木尔巴根;雪山蒙古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白玉双;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王梅花;<阿萨拉格齐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李勤璞;蒙古之道[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吉尔嘎拉;游牧文明:传统与变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刘勇波;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D];山东大学;2013年

7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白红梅;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温德华;俺答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天雪;裕固族民族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男丁;杭哈蒙古人传统年俗与演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萨茹拉;近代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人居住和饮食习俗的变迁[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宝喜;扎赉特旗蒙古人的北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刚索南草;18世纪前期准噶尔蒙古侵扰西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赛哈娜;蒙古族传统制毡习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乌云;近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衰落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布和哈达;蒙古族祭火习俗中蕴涵的母亲崇拜思想[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年

8 孟克陶格陶;乌珠穆沁蒙古人传统本命年习俗及其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热孜婉;《钦定西域同文志》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10 宁侠;《译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79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79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4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