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

发布时间:2017-10-23 16:39

  本文关键词: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以来 北京 江西会馆 管理体制


【摘要】: 会馆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因素发展、酝酿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透过会馆这面镜子,能折射出明清社会上层至下层的社会生活与问题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其的发展与管理。对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的特征、会馆功能与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明清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士绅、商人乃至百姓来一显身手、博名博利。而各类会馆,如士绅、工商、举人会馆也应运而生。江西人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与在此取向下孕育的江西商人的秉性,决定了江西在北京的会馆多是士商共同倡建的举人会馆。在此影响下,北京江西会馆多分布在离贡院、府衙等政治权力与文化的中心较近的区域。再加上明清以来北京城的规划、职能建筑的分布、江西的政治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会馆的数目与分布都发生着一些变化。但江西会馆在自明永乐年间出现、清顺治至光绪三十年间达到鼎盛至1950年前后终结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出现早、数量多、分布广而倍显于世。北京江西会馆在创立之初秉承着联谊乡情、提供互助的宗旨,对在北京的同乡人提供住宿、信息乃至死后安葬等扶助。在会馆的管理组织形式与会馆章程、条例中,多有仿效西方商会的影子,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政局的变化、政府管理体制及会馆自身管理体制上的漏洞等因素使会馆出现了很多问题,以至到了清末不少会馆的规模不断缩小,甚至风雨摇坠。
【关键词】:明清以来 北京 江西会馆 管理体制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第一章 绪论6-9
  • 1.1 选题6
  • 1.2 学术史回顾6-8
  •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思路8-9
  • 第二章 明清会馆出现之际的北京与江西9-20
  • 2.1 “会馆”的定义9-13
  • 2.2 明清北京首善之地的特殊地位与会馆的出现13-15
  • 2.2.1 官僚制度-考试制度-会馆13-14
  • 2.2.2 商贸中心-会馆14-15
  • 2.3 明清江西的社会风气与江西会馆的类型15-20
  • 2.3.1 官本位-会馆15-18
  • 2.3.2 江右商-会馆18-20
  • 第三章 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轨迹20-31
  • 3.1 会馆的出现与初步发展--明永乐至崇祯年间20-25
  • 3.1.1 最早的江西会馆20-21
  • 3.1.2 会馆的数目与分布21-23
  • 3.1.3 会馆的特点23-25
  • 3.2 会馆发展的鼎盛期--清顺治至光绪30 年前25-30
  • 3.2.1 会馆的数目与分布25-27
  • 3.2.2 会馆的特点27-30
  • 3.3 会馆的衰落与终结期--清末至1950 年前后30-31
  • 第四章 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管理体制与功能31-62
  • 4.1 明清以来北京政府对会馆的管理31-34
  • 4.1.1 明清北京政府与会馆31-33
  • 4.1.2 民国北京政府与会馆33-34
  • 4.1.3 建国以来北京政府与会馆34
  • 4.2 会馆管理组织的不同形式与产生方式34-42
  • 4.2.1 馆长负责制35-37
  • 4.2.2 董事会制37-38
  • 4.2.3 同乡会管理制38-41
  • 4.2.4 理事会管理制41-42
  • 4.3 会馆的收支42-52
  • 4.3.1 会馆的收入与管理42-44
  • 4.3.2 会馆的支出与管理44-46
  • 4.3.3 会馆的产业与管理46-52
  • 4.4 会馆对入住人员的管理及收租细则52-55
  • 4.4.1 对入住人员的条规52-53
  • 4.4.2 对本籍人和外籍人的不同收租规定53-54
  • 4.4.3 对特殊人群的免租规定及收租细则54-55
  • 4.5 会馆的理想功能与现实55-62
  • 4.5.1 会馆的初始功能与祭祀55-59
  • 4.5.2 会馆的管理实况与弊端59-62
  • 第五章 余论62-65
  • (一)62-63
  • (二)63-65
  • 参考文献65-69
  • 后记69-7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营超;产业文化视角下江西古镇形态特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建胜;湘西地区江西会馆功能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4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84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