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山西峨口镇“挠阁”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7-10-25 02:26

  本文关键词:山西峨口镇“挠阁”的文化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山西峨口 挠阁 文化剖析 乡村民俗 民间艺术


【摘要】: 峨口“挠阁”是传统民间社火的一种,它以峨口为中心地域并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由村大队主办,由技艺高超的群众艺人参加的一种欢庆春节和元宵佳节的自娱性活动。本文将峨口“挠阁”作为个案进行定点研究,它承载着峨口不同时代下的民俗民风,而且作为特殊的文化标志保存在这“无言的戏剧”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挠阁”从没停下它那变异的脚步,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上,还表现在文化特质中。挠阁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近年来参加了一些大型表演活动,展示了“挠阁”从乡村民俗走向民间艺术的过程。 全文对“挠阁”这一社火活动的研究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生存于民间且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这一民俗事象进行深描,力求在乡村民俗和民间艺术两种角色的交叉互渗中理解挠阁的发展趋势与保护措施。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为峨口“挠阁”的概说,主要介绍了“挠阁”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概况;“挠阁”生成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山西“挠阁”社火的分布区域以及与“抬阁”、“走阁”、“挠阁”之间的差异。由此可准确把握“挠阁”的生存和传承背景,这是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前提。 第二章首先记录了一场“挠阁”的实况展演,把事件与主体都还原到当时发生的情境中,在此阐述了峨口“挠阁”静态的民俗资源以及动态的民俗行为,并运用表演理论以及相关的学术理念,来研究“挠阁”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深入探讨这一“以表演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同时在此基础上剖析“挠阁”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充分运用象征人类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从学术层面上阐释“挠阁”的道具、服饰、行为的象征意义,揭示出这鲜活的形式背后承载着的大量人类文化信息,“挠阁”以其独特的象征意蕴性发挥着它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反映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第四章阐述了“挠阁”民俗的历史嬗变以及保护措施。主要探析“挠阁”在乡村社火和艺术舞台两种情境中的表演状况,尤其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挠阁”的发展趋势和保护措施。因为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发生着单纯的自然变异,而且可能由于外力的冲击而在性质上也发生变异。 结语:“挠阁”这一社火活动主要是以感情与节庆为核心,但在当今社会,其核心已经转移到舞蹈演出的层面。从学科角度看,“挠阁”能够体现民众活动中最本真的生命意蕴,这属于乡村民俗的范畴,其主导的文化性质是自娱自乐;“挠阁”能够反映艺术活动最崇高的精神追求,这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此时舞台表演成为主导的文化性质。只有明晰了“挠阁”从乡村民俗走向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才能够凸显其作为乡村民俗和民间艺术这两种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山西峨口 挠阁 文化剖析 乡村民俗 民间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9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3
  • 0.1 选题目的与意义11
  • 0.2 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11-12
  • 0.3 研究方法与局限性12-13
  • 1 山西峨口镇"挠阁"概说13-21
  • 1.1 峨口"挠阁"的起源与发展13-15
  • 1.1.1 "挠阁"的起源13-14
  • 1.1.2 "挠阁"的发展14-15
  • 1.2 "挠阁"生成的自然与社会环境15-17
  • 1.2.1 "挠阁"生成的自然环境16
  • 1.2.2"挠阁"生成的社会环境16-17
  • 1.3 不同时空中"挠阁"的形态比较17-21
  • 1.3.1 不同地域的"挠阁"形态比较17-19
  • 1.3.2 不同时代的"挠阁"形态流变19-21
  • 2 "挠阁研展演的文化剖析21-34
  • 2.1 一场"挠阁"展演的实况记录21-23
  • 2.2 "挠阁"的表现形式23-26
  • 2.2.1 静态的民俗资源23-25
  • 2.2.2 动态的民俗行为25-26
  • 2.3 "挠阁"的民间表演26-30
  • 2.3.1 "挠阁"的表演者27-28
  • 2.3.2 "挠阁"的观众28-30
  • 2.4 峨口"挠阁"的文化内涵30-34
  • 2.4.1 再现民间故事30-32
  • 2.4.2 延续地方性知识32-34
  • 3 "挠阁"的象征意蕴与功能审视34-44
  • 3.1 "挠阁"的象征意蕴34-39
  • 3.1.1 "挠阁"道具的象征意义34-36
  • 3.1.2 "挠阁"服饰的符号学阐释36-38
  • 3.1.3 "挠阁"行为的象征意义38-39
  • 3.2 "挠阁"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审视39-44
  • 3.2.1 娱神娱人——祈求平安40-41
  • 3.2.2 教育审美——文化传承41-42
  • 3.2.3 宣泄狂欢——营造春节气氛42
  • 3.2.4 人际维系——乡村社会整合42-44
  • 4 "挠阁"民俗的历史嬗变及保护措施44-50
  • 4.1 乡村社火中的"挠阁"44-45
  • 4.1.1 村际表演与乡村民俗44-45
  • 4.1.2 县城汇演与现代民俗45
  •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挠阁"45-49
  • 4.2.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审视"挠阁"46-47
  •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挠阁"的发展趋势及保护问题47-49
  • 4.3 艺术舞台上的"挠阁"49-50
  • 结束语:"挠阁"从乡村民俗走向民间艺术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兴;山西秧歌的民俗学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2 安德明;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J];民族艺术;2004年02期

3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4 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邵媛媛;岫岩“烧香”仪式的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2 王雄伟;仪式性事件:多元中心村庄社会整合的途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柴楠;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91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91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