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乌桓历史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12:11

  本文关键词:乌桓历史若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乌桓 乌桓演变 历史分期 复合型经济形态 邑落


【摘要】:乌桓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东胡及其后裔历史民族区古族,其历史文化在北方民族史乃至中国历史上尤显特殊,且产生了较大影响。乌桓作为古族之称谓,始见于《史记》,之后详略不等断续见诸史册,大体而言两汉文献中写作“乌桓”,其后则写成“乌丸”,作为群体称谓,自《辽史》逐步淡出汉文史籍。乌桓历史是东胡系北方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从区域史和古代民族关系史角度而言,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乌桓史仍属相对薄弱领域,有不少问题需要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主要利用文献资料,同时借用一些考古资料,运用历史学以及民族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系统梳理乌桓历史若干重要问题,试图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论文正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辨析乌桓基本史料。以往乌桓史研究中一些难达成共识或难以深入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史料的认识有关。乌桓相关记载断断续续散见于历代史籍,其史料记载不够系统和集中,且各代史家对乌桓资料之掌握,多寡不一,取舍有别,观念立场各异,难免造成文献质量和史料价值的差异,势必影响乌桓研究者对现有史料的有效利用。为此,本章专门对乌桓史料作系统全面的辨析,着重摸清各书乌桓史料记载分布状况及其形成书写背景和史文来源,辨明彼此间传抄或承接关系,进而评判史料价值,去粗取精。第二章乌桓演变历史分期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乌桓自身历史发展大势,本章将乌桓历史演变历程,划分为6个历史阶段加以分析。曹操征三郡乌桓以后,文献中再未见有乌桓专传,乌桓的消失成为史学界的迷案。约公元前206年东胡解体后,乌桓作为群体泛称出现于史乘至公元207年蹋顿局部统一结束,从而乌桓群体整体影响力的下降为止,大致400年的历史时期是乌桓历史演变的重要时段。了解这一历史时段的发展特征和规律是解开乌桓去向之谜的关键。第三章乌桓的复合型经济形态本章主要讨论了乌桓所处地理环境、适应自然环境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及其历史作用等内容。以往乌桓史研究中笼统地把乌桓人归为游牧,或农猎,亦或渔猎部族。可见,对乌桓的经济类型至今未形成共识。乌桓人在汉文献中出现以来其主体部分长期居处于以老哈河流域为中心的燕山北麓山区。环境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这一地带历来为自然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带,也是物质文化环境演变的活跃地带。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乌桓人灵活适应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狩猎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生产活动来供应全族成员生存发展之需要。其中,手工业发展尤其为乌桓诸部所重,专由“大人”来负责监管。其以“段金铁”为首的手工业发展,不仅为乌桓各经济部门提供了以铁器为主的劳动工具,而且为乌桓人所经营多样性经济生产的维持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第四章乌桓的“邑落”组织本章对乌桓邑落的来源、特点及历史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汉文文献中记载乌桓社会有“诸邑落”。以往研究者从社会结构、阶级分化、社会性质等角度对乌桓“邑落”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至今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通过综合分析相关资料,本文认为,“邑落”组织是乌桓人与资源环境互动过程中应对社会生产分工和协作关系的需要而逐渐生成的;乌桓“邑落”在布局结构、地域、经济、政治等方面均有自身特点;长期存在于乌桓社会的“邑落”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乌桓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乌桓 乌桓演变 历史分期 复合型经济形态 邑落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89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序言12-29
  • 一、选题与研究意义12-13
  • 二、研究概况13-26
  • (一) 国外研究状况14-16
  • (二) 国内研究状况16-26
  • 1、专著16-19
  • 2、论文19-26
  • 三、论文的新意及方法26-29
  • 第一章 乌桓基本史料考辨29-49
  • 一、《史记》乌桓记载29-31
  • 二、《汉书》乌桓记载31-33
  • 三、裴松之注之王沈《魏书》乌桓记载33-37
  • 四、陈寿《三国志》的乌桓记载37-40
  • 五、范晔《后汉书》的乌桓记载40-43
  • 六、《魏书》相关传纪中的乌桓43-44
  • 七、《晋书》相关传纪中的乌桓44-45
  • 八、《通典》的乌桓记载45-46
  • 九、《旧唐书》中的乌桓46
  • 十、《新唐书》中的乌桓46-47
  • 十一、《辽史》相关传纪中的乌桓47-49
  • 第二章 乌桓演变历史分期49-74
  • 一、东胡及东胡以前(公元前206年以前)49-54
  • 二、匈奴所辖乌桓(公元前206—公元前119年)54-57
  • 三、五郡塞外的乌桓(公元前119年—公元10年)57-62
  • 四、右奠棳日逐王比治下的乌桓(公元10年—公元49年)62-65
  • 五、十郡塞内外的乌桓(公元49年—公元56年)65-68
  • 六、乌桓的鲜卑化(公元56年—公元206年)68-74
  • (一) 鲜卑乌桓联盟的逐步建立(公元56年—公元181年)68-71
  • (二) 檀石槐联盟解体后乌桓的分布(公元181年—公元206年)71-72
  • (三) 曹操征三郡乌丸以后(公元207年以后)72-74
  • 第三章 乌桓的复合型经济形态74-85
  • 一、乌桓人所处地理环境概述74-77
  • 二、适应地理环境的复合型经济形态77-84
  • (一) 畜牧业77-78
  • (二) 农业78-80
  • (三) 狩猎业80-81
  • (四) 手工业81-84
  • 1、冶铁业81-82
  • 2、纺织业82
  • 3、陶器业82-84
  • 三、乌桓复合型经济形态的历史作用84-85
  • 第四章 乌桓的“邑落”组织85-92
  • 一、乌桓“邑落”由来85-86
  • 二、乌桓“邑落”特点86-90
  • (一) “邑落”布局结构特点87-88
  • (二) 乌桓“诸邑落”各有领地之地域特点88
  • (三) 乌桓“邑落”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88-89
  • (四) 乌桓“邑落”相对独立的政治特点89-90
  • 三、乌桓“邑落”组织的历史影响90-92
  • 参考文献92-107
  • 后记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尼娜;;东部乌桓从朝贡成员到编户齐民的演变[J];民族研究;2015年05期

2 李春梅;;论匈奴政权的分封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1期

3 朱维铮;;王沈《魏书》的考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夏微;于孟洲;;东胡研究的重要收获——读《林西井沟子》[J];北方文物;2012年02期

5 范恩实;;论西岔沟古墓群的族属——兼及乌桓、鲜卑考古文化的探索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4期

6 李春梅;;匈奴与乌桓的关系考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2期

7 赵红梅;;乌桓朝贡东汉王朝探微[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6期

8 潘玲;;西汉时期乌桓历史辨析[J];史学集刊;2011年01期

9 邵会秋;熊增珑;;河北丰宁东沟道下墓葬的新启示[J];文物春秋;2010年06期

10 杨军;;段部族源辨[J];晋阳学刊;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l,

本文编号:1093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093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b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