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的方志学成就
本文关键词:洪亮吉的方志学成就
【摘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纂修地方志的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品种多,还造就了一批方志学大家,如章学诚、戴震、洪亮吉等。在清代方志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史志学派和以戴震、洪亮吉、孙星衍等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其中洪亮吉是考据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先后纂有《延安府志》、《淳化县志》、《长武县志》、《澄城县志》、《固始县志》、《登封县志》、《怀庆府志》、《泾县志》、《宁国府志》等九部地方志,还纂修了《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这一全国总志和《毓文书院志》一部书院志,在方志学领域成果丰硕。而目前学术界对洪亮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和人口学成就等方面,对其在方志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因此深入总结和研究洪亮吉的方志学成就显得很有意义。 本文以洪亮吉所修的全部方志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洪亮吉所修方志的体例、内容的研究,以及洪亮吉所修方志与前志的比较,总结出洪亮吉所修方志的特点,并对洪亮吉的方志学思想作出了总结。进而对洪亮吉在方志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作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洪亮吉其人。简要介绍洪亮吉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学术交往。 第二部分:陕西四志的纂修。此部分主要总结和研究洪亮吉所修的四部陕西方志。共分五个小节。第一节简要叙述了洪亮吉修志的缘起;第二节对已佚失的(乾隆)《延安府志》进行考述;第三、四、五节对洪亮吉纂修的淳化、长武、澄城三志进行研究,首先对每部方志的旧志源流以及洪亮吉纂修志书的缘起和经过作一简要介绍,其次从每部方志的体例、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对每部方志都作一简要评价,总结出其特点。 第三部分:河南三志的纂修。此部分主要总结和研究洪亮吉所修的三部河南方志,共分三小节,分别对洪亮吉纂修的固始、登封、怀庆三志的体例、内容以及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第四部分:安徽方志的纂修。此部分分别对洪亮吉所修的唯一一部书院志《毓文书院志》、洪亮吉所修最精良的一部县志《泾县志》以及洪亮吉纂修的《宁国府志》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分别总结出了这几部分方志的特色。 第五部分:全国总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的纂修。主要分析探讨洪亮吉纂修的全国总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的体例、内容和特点。 第六部分:洪亮吉的方志学思想。此部分通过洪亮吉所修志书的序言以及他所修志书的内容特点总结出了洪亮吉的方志学思想。
【关键词】:洪亮吉 方志 方志学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9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0
- 一、研究意义8
- 二、研究现状8-10
- 第一章 洪亮吉其人10-16
- 第一节 洪亮吉生平简述10-12
- 第二节 洪亮吉的学术交往12-16
- 第二章 陕西四志的纂修16-32
- 第一节 洪亮吉修志的缘起16
- 第二节 《延安府志》考述16-18
- 第三节 纂修《淳化县志》18-22
- 第四节 纂修《长武县志》22-26
- 第五节 与孙星衍同纂《澄城县志》26-32
- 第三章 河南三志的纂修32-43
- 第一节 纂修《固始县志》32-35
- 第二节 纂修《登封县志》35-40
- 第三节 改纂《怀庆府志》40-43
- 第四章 安徽方志的纂修43-57
- 第一节 毓文书院与《毓文书院志》43-47
- 第二节 纂修《泾县志》47-52
- 第三节 纂修《宁国府志》52-57
- 第五章 全国总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的纂修57-63
- 第一节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的纂修缘起57
- 第二节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的体例内容57-61
- 第三节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的评价61-63
- 第六章 洪亮吉的方志学思想63-71
- 第一节 洪亮吉对方志起源的认识63-65
- 第二节 洪亮吉对方志体例的认识65-67
- 第三节 洪亮吉的方志学思想67-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5
- 附录:洪亮吉所修方志简表75-76
- 致谢76-77
- 攻读学位其间主要学术成果77-7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红英;近十五年戴学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4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张碧波;箕子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9 冷卫国;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10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景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9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3 王韵;论唐、五代的昭义镇[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蕾;马建忠维新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7 梁晓华;视角的创造: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像[D];河南大学;2004年
8 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之地理环境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斯琴毕力格;太初历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俊峰;王筠研究稿[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35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13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