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
发布时间:2017-11-06 10:01
本文关键词: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
更多相关文章: 上海小报 小报文人 市民日常生活 市民文化空间 现代性
【摘要】: 关于近代上海报刊的研究,以往学者多从报刊史角度入手,且多倾向于大报大刊研究,甚少注意近代上海小报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本文着力于这一领域的探讨,研究它的社会史意义,并将其作为市民文化公共空间加以诠释。而对于近代上海公共领域的研究,学术界也多从城市物质空间或精英文化空间层面探讨,缺少对于非主流的通俗小报文化空间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 近代上海小报是在上海繁荣的经济、商业及文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同时,也是当时特定历史转型时期的产物。近代租界的存在,人口的高度集中,娱乐业的发展,为上海小报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上海全国文化中心地的确立及近代稿费制度的实施,为大批传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不得不寻找新的谋生之路,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卖文为生以及编辑报刊成为这群知识分子新的谋生手段。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生存经历和志趣爱好等,,构建小报文人群体网络的形成。小报的生存困境及文化定位显示了市民社会中的小报价值趋向。小报文人在市民社会生存实践中,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自矜姿态逐步回落到追逐实利的市民生活之中,其文化活动也完全商业化,以滑稽消遣文体迎合市民审美阅读趣味,以市民本位和文化市场趋向为准绳,小报遂成为市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品。 小报文人立足市民本位,建构市民日常生活空间,以其平民化视角和风趣话语,肯定并认同市民大众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使大众世俗生活、娱乐消费及物质消费具备独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诠释市民日常生活物化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显示了小报的平民性。 同时,小报文人也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模式构建一个有别于城市主流文化的“市民文化公共空间”。这种文体风格形成,是小报这一传播媒介在政治权威之下边缘化的选择,是以边缘化为中心对抗社会权威的调侃,几乎创立了“言者无罪”的传统。这一文化空间的建构,一方面激发了市民大众的都市文化想象,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在不经意中促进了市民文化现代性的转变。 尽管小报是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叙事,从表面上看是迎合市民所谓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的文字,但如果从社会深层意义上来看,小报这种话语系统,则反映了市民文化对于政治权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和解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95.1
【相似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轶;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的再发现[D];上海大学;2008年
3 顾迎新;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秋新;对抗与调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张曦月;《飞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琼珂;成舍我的小型报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阴艳;“海派方型周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陈佳;晚清上海报刊与京剧的传播[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许衍蕾;《上海生活》与1930年代的都市向往[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李胜男;《电声周刊》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金芹;另类的摩登:上海的舞女研究(1927-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泊;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王晴晴;《申报》办报理念之民生关怀[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48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14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