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37年北京内城跨街牌楼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7 08:35
本文关键词:1912-1937年北京内城跨街牌楼变迁研究
【摘要】: 本文以1912—1937年北京内城跨街牌楼为研究对象。牌楼作为建筑群体,一直处于城市文化研究的边缘位置,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力图从历史学角度,探析民国时期牌楼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社会群体对其认识程度的差异,以及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牌楼社会功能的去旧纳新之势。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层面对牌楼进行概括性的分类总结,包括牌楼的地理分布、数量与形制的变化以及彩牌楼的广泛使用。第二部分从微观层面入手,详尽的再现了北京内城跨街牌楼的历史风貌和发展演变过程。第三部分以档案和报刊等原始材料为依托,真实地再现跨街牌楼从拆到建再到拆的反复过程,以此审视不同阶层对牌楼态度的变化。以工务局为首的市政当局主张拆除牌楼,为的是改善交通。电车公司拆除牌楼的呼声更高,为的是尽早实现运营。但民众中的大多数认为牌楼是历史古迹,是北平城独特的人文景观,倘若拆除不但影响市容,更重要的是对文物的破坏,对后世子孙的不负责任,竭力要求市政当局斥资保护。以报刊为主导的媒体对牌楼给予了极大关注,纷纷发表反对拆除牌楼的意见,以求引起当局的重视。知识分子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比中西方在保护古建筑方面的不同态度,谴责了当局的不负责任。商人则以联名上书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民众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反映了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牌楼,珍视它在彰显民族特色方面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反映出民国以降,他们积极参与国家、社会、集体事务的民主意识的增强。说明民国成立后,民众社会观念在一步步地摆脱旧思想的影响,逐渐地开明化民主化,尽管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但成果仍值得欣慰。第四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中牌楼社会功能的变迁,原有的旌表性、纪念性趋于淡化,历史性、艺术性、欣赏性等文化价值逐步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乔云飞,罗微;牌坊建筑文化初探[J];四川文物;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1151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15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