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的土家梯玛及其神歌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视阈下的土家梯玛及其神歌
【摘要】:梯玛是土家族的宗教人员,担负了传承土家族歌舞、祭祀等仪式的职责,是土家族古代社会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播者。土家族梯玛的文化传播功能大体上分为几个方面,其一是他们主持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传承土家族民俗;其二是他们为土家人行医诊疗、调解纠纷,传递医药知识和社会伦理观念;更关键的是,梯玛活动留下了号称"研究土家族人文历史的活化石"的《梯玛神歌》。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创新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播历史与趋向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重点课题“土家族传播研究”(11SA05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3;G206
【正文快照】: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这使得千百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靠口传心授,通过“口口相传”实现“代代丰富”,最终形成独立的民族文化体系。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在族群内部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集体意义上的传播者,即土家族的普通成员。他们直接参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开沛;;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精神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胡艳丽;曾梦宇;;跨省际少数民族“非遗”存续路径研究——以侗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赵书峰;刘能朴;;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调查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2007年01期
4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红衣老师”信仰调查报告[J];宗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5 段超;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诗选;;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间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J];长江论坛;2010年05期
2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初探——以酉阳、石x+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朱圣钟;;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李良品;;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尹华光,尹美菊,冯国禄;武陵源民俗文化美探微[J];船山学刊;2000年02期
6 刘永福;;2007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研究评介[J];电影评介;2009年20期
7 焦娜;;论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传承和保护[J];电影评介;2010年09期
8 彭福荣;冉建红;;石x+马氏土司文学述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成臻铭;;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彭福荣;;酉阳冉氏土司的沿革、族属与民族关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永庆;;社会变迁与女性历史地位的文化透视——基于土家族哭嫁风俗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2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刘泽友;湘鄂西土家族家族司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谢明;当代中国基督教传播方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阚军;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陈宇京;狂欢的灵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书林;明代土兵述略[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丹;立—教—演:重庆酉阳县土家族摆手舞的田野观察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舒;略论湘西土家族的民族文化[D];重庆大学;2011年
5 孙维;我何所来,我何所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煌罡;传承与变革—明代四川少数民族变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婷;明代四川土司述要[D];四川大学;2005年
8 陈绍皇;清江流域土家族丧葬礼俗及其歌词的文化内涵[D];兰州大学;2007年
9 刘琼;土家族“佛事”丧葬习俗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10 龚义龙;人口迁入与经济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晓辉;;土家族毛古斯舞的保护与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陈心林;梯玛的传承──拉西峒村调查札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曲六乙;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戏剧的特征[J];民族艺术;1996年03期
4 胡艳丽;曾梦宇;;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刍论[J];前沿;2010年23期
5 杨子奇;傅安辉;;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使用语言文字情况的调查报告[J];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心林;土家族梯玛信仰述论——以拉西峒尚氏梯玛为例[J];宗教学研究;2005年02期
7 陈心林;土家族梯玛信仰研究——以拉西峒村为个案[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陈廷亮;王庆;;土家族毛古斯舞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陆群;;“扎巴日”:土家族最古老的生殖舞[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顺宏;;当代审美视野中的民俗景观[J];浙江学刊;2008年01期
2 徐志刚;;田横祭海节素描[J];经济;2009年03期
3 吴桃;吉木哈学;;试谈民俗节日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彝族年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4 王红霞;孙丽莉;秀梅;;试论新疆卫拉特蒙古多元宗教观念对其民俗文化的影响[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王亚芳;;略论民俗文化的课程开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高蕾;;白鹿原民俗文化研究[J];兰台世界;2008年03期
7 钟金贵;;论民俗文化与旅游[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年11期
9 张春秘;董宝华;刘莉;;浅谈秦皇岛沿长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6期
10 ;交流·沟通·发展──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J];思想战线;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卫平;郑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浅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贯行;;闽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浅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书;;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应用 为打造先进文化之都而服务[A];2011北京文化论坛——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培育创新文化论坛文集[C];2011年
4 吴珏;;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开发之路——体验式设计[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庞本;;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及民俗文化[A];2007中国兔文化节“康大杯”兔业优秀科技论文、科普作品集[C];2007年
6 王光文;;内蒙古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巫其祥;;论中国传统年节的保护与申遗[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皓;;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9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徐心希;;福建海洋民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继红;新春庙会突出奥运主题民俗文化奏响和谐乐章[N];国际商报;2007年
2 记者 唐亚南;传承民族文化 再现江淮古风[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旭春;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召开[N];延安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李斌 特约记者刘建平 吴慧丽;让民俗文化靓起来[N];长治日报;2009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田青;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N];人民日报;2011年
6 刘超 张艳萍;内黄民俗文化年味浓[N];安阳日报;2007年
7 记者 韦铭 通讯员 屠康敏;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味道十足[N];南京日报;2007年
8 记者 金石;老年人扛起保护民俗文化大旗[N];西安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光明 整理;深圳“乡巴艺廊”的前世今生[N];深圳商报;2010年
10 记者 高婕;打造端午品牌 挖掘民俗文化[N];嘉兴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吴育标;中国世界遗产战略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陶雨芳;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6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7 李红伟;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D];河南大学;2008年
2 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雷燕;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彦恩;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宁峰;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6 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7 杨琴;四川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周广申;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高凯;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D];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10 旺宗;拉萨地区节日的发展演变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分析[D];西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61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16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