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地区王祥村“赶喜”习俗研究
本文关键词:鲁南地区王祥村“赶喜”习俗研究
【摘要】:赶喜是鲁南地区传统婚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普遍流行。传统的赶喜活动,一般是两人合作一唱一和,以在婚礼上演唱自编喜歌或说吉利话的方式,活跃婚礼现场气氛,藉此讨取些许钱物。时至今日,赶喜的内容和性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加入赶喜行列,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组织,划分赶喜区域,赶喜行业开始呈现产业化、专业化的倾向。 本文以鲁南地区王祥村为个案,考察赶喜习俗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及变化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村落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再造予以理解和阐释。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回顾,确立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界定村落语境、乡民艺术、艺术文本等相关学术术语。 第一章是关于王祥村落语境的描述,它们是赶喜发生的区域和文化空间,包括区位地理、村落空间结构、生产生活习俗,,家族、岁时节日以及村落的神圣空间等。通过对村内部知识的整体性描述,呈现村落日常图景,为下面章节的论述提供背景。 第二章是全篇的重点。第一节概述村落中的婚育习俗(定亲、结婚和绞头),包括各个仪式诸要素,如时间、地点这两个赶喜发生的主要场域,以及组织人员、参与人员、仪式过程等。第二节介绍王祥村赶喜的主体。作为长户,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类型。第三节描述赶喜的方式和规矩,包括信息来源、工具、喜歌、禁忌等。第四节通过两个案例来再现赶喜的整个仪式过程,对赶喜人和喜主这两类主体的互动给予重点关注。 第三章重点讨论赶喜传统及其在乡土社会中的异化。主要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以赶喜为形式的乞讨时期。时间界定为改革开放以前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时期的赶喜人主要是农村弱势群体,通常为残疾人,上门赶喜只为讨些残羹剩饭。赶喜只是他们维持温饱的一种手段; 第二个阶段为乞讨向着商业方向演化的过渡时期。时间界定为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世纪末;赶喜行业出现收取金钱报酬的方式,从80年代初的几毛钱到90年代末的十几块钱不等,除了必要的金钱报酬外,赶喜人开始唱喜歌索要烟酒。这两个阶段可以划归为乡土社会中赶喜的传统阶段。 第三个阶段,即2000~2009年,赶喜行业呈现出无序与混乱状态,这一时期很多乡村混混见赶喜有利可图,纷纷拉帮结派开始赶喜,以各种方式敲诈勒索,并且在后期还出现了承包制,一些混混开始充当喜主的保护人,每次喜事收取二三百的“打发喜钱”。 第四个阶段,2009年以后的赶喜行业出现了新的趋势,一些村委开始筹办贺喜队,并且禁止外村人进入本村赶喜,以王祥村的贺喜队最为突出。 后两个阶段是赶喜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异化的阶段。本章重点关注赶喜在不同阶段发生了怎样的异化,这些异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对乡土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从艺术民俗学的理论视野探讨赶喜传统中艺术与民俗的关系,包括赶喜中的民俗规约和赶喜中的艺术创造,并总结赶喜中艺术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结语部分,通过讨论赶喜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变迁,来说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乡土社区已经在由政治的、经济的逻辑所支配、操纵下不断地消解和重构,在不断地被改写中成为支离破碎的社会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9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岚;;魂归来兮 乡土英雄——福克纳与莫言的英雄情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何希凡;余荣虎;;无知的黑暗与刺目的启蒙之光——从《萧萧》看沈从文深层的乡土之忧[J];名作欣赏;2006年15期
3 韩春燕;;在轻与重之间飞翔——读铁凝长篇小说《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5期
4 曹斌;;颓败的乡土的回望——论《秦腔》的乡土关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牛刚花;陈继华;;从民间小戏看乡土社会的民众意识——以太原秧歌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6 黎翔;;乡土社会中的面子——对福建古田地区寿宴习俗的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吴杰华;;社会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公共伦理建设剖析[J];前沿;2009年06期
8 刘丽敏;;从晚清乡土社会天主教民的圣母崇拜看中西宗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高君;;莫言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刘学刚;;在乡土上寻找中国文化的生长点[J];乡音;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邦君;;20世纪水稻亩产与乡土社会变迁——以营山县为个案研究[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柯昌建;;中国孝子钱掠记[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3 姜裕富;;村规民约的效力:道德压制,抑或法律威慑[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阎晶明;;脆弱是一种美—评《上边》[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6 ;滕州市结核病防治所[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5年
7 张美玲;;鲁南地区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张美玲;鹿翠华;张慧;;1990年代以来鲁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及未来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吴晓荫;张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临床探讨[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美玲;;1961~2005年鲁南地区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 李玉文;乡土社会重情重理 贴近群众案结事了[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长子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要忘记乡土社会的“人情”特色[N];中国社会报;2010年
3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露璐;从乡土伦理到新乡土伦理[N];光明日报;2011年
4 龚为纲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情是“无息贷款”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守增 朱云峰 本报实习生 赵彦杰 陕西省陇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陇县人民法院院长 冯华;秋菊故乡:法治与乡土社会的艰难对接[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任苗苗;追寻而不是遗弃[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娟;做农民的代言人[N];人民日报;2005年
8 陈焕;水天相接听“涛声”[N];湖南日报;2007年
9 靳环宇 湖南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管理[N];中国社会报;2011年
10 王嵘邋毕建光;水下蛟龙 士兵本色[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闫国芳;乡土社会视阈下的花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魏峰;乡土社会的教育政策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人豪;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富强;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7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曹子玮;樊援的绳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肖莎;新中国农村工业变迁:实践与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张懿红;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倩文;鲁南地区王祥村“赶喜”习俗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2 杨彩云;转型期中国乡土社会的法律意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红萱;乡土社会人民调解的组织与自组织[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岍;乡镇政府参与下的乡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胜;论现代司法理念的困惑[D];安徽大学;2007年
6 徐钝;论乡土社会法律信仰之塑造[D];安徽大学;2005年
7 孙冕;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志永;乡土社会法律缺失的理性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郑庆基;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加俊;晋南万荣县后土祠俗民后土信仰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73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17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