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张秋镇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20:17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张秋镇研究
【摘要】:张秋镇古称张秋口,后周时已发展为镇。宋真宗时始称景德镇。明弘治八年(1495),因明孝宗赐名而改为安平镇,后复称张秋镇。位于会通河和大清河交汇处的张秋,既是交通枢纽,又是运河山东段重要的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漕运之要地的地理位置和“三界首”的行政区划所带来的地理区位特色,使明清张秋镇非常繁华,官方也始终没有忽视对它的严格管控。朝廷和府、县都在此设有管理机构,如工部分司、张秋河厅以及东阿、阳谷、寿张三县主簿厅。另还设有负责收税等的一些专门机构,如税课局。尤其是工部分司的设立,是张秋镇不同于其他市镇管理的重要一环。正是由于工部分司及其官员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才使得位于“三界首”特殊地理位置并由三县各设主簿厅的张秋镇的行政管理得以正常、顺利运行,三县作为较低级之机构,更多的是服从和服务于上级衙门,他们相互合作,从而有助于张秋镇各项事业的发展。由于张秋镇地处“三界首”,故与其相关的文献史料多散见于东阿县、阳谷县、寿张县三县县志之中,却没有独立的志书。直至明代,派驻张秋的工部郎中黄承玄历时三年,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修成《安平镇志》。它填补了安平镇(张秋镇)志书领域的空白,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越七十五年,康熙九年(1670)清代兖州府张秋捕河通判林們重修《张秋志》,在继前志体例、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又依据新的镇情镇况对其进行了更新、添加,作为唯一一部保留至今的镇志,《张秋志》有着重要的价值。张秋镇志的创修及其续撰、补刻是该镇发展中的大事,其编纂对于相关的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意义。明清时期,张秋镇的众多文化古迹因为其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受到文人墨客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挂剑台,因其负载的的重诺守信等道德内涵可以转化为商业伦理,适应了张秋镇树立良好商业形象的需要。文化景观知名度的提高和张秋镇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明清时期,张秋镇因运河兴起后,行政管理制度、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等各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推动着其全面发展。然而,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运河漕运的兴盛,一旦河道淤塞,漕运不行,张秋镇的发展就失去了最初的动力,如同任何因单一因素发展起来的城市那样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交通原则绝不只是张秋镇兴衰“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仍然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张秋镇的宿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海英;;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J];学术月刊;2008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海华;运河变迁与聊城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82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18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