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发布时间:2017-11-20 19:22

  本文关键词: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1758-1864)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新疆 布鲁特(柯尔克孜) 和卓家族 浩罕 俄国


【摘要】:布鲁特为清朝对今柯尔克孜族的称呼,柯尔克孜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以前,柯尔克孜族曾被称为“坚昆”、“鬲昆”、“黠戛斯”、“乞儿吉思”、“吉利吉思”等,其祖先起源于叶尼塞河流域,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西迁后,最终落居于天山地区,成为该地区的一支重要部族。天山地区的一些布鲁特首领,在叶尔羌汗国时期以及和卓时代,即于天山南路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布鲁特部落善于依附周边政权和势力成为其重要特点。乾隆年间,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费尔干纳地区以及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周围的布鲁特部落先后归附于清朝,清朝将其划分为东、西部,清朝官方将其中的十九个部落载入册籍。由于布鲁特部落数目众多、分布地区较广,不同部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清朝的亲疏关系不同,乾嘉年间,希布察克、冲巴噶什、胡什齐、额德格讷、萨尔巴噶什、萨雅克等部与清朝的关系较为亲近,部分首领受到清朝重用,享有较高地位:如希布察克部之比阿奇木被授为散秩大臣和四品阿奇木伯克,阿奇木之弟额森被授为军前侍卫,冲巴噶什部首领阿瓦勒被授予四品顶戴和普尔钱等。乾嘉年间,这些部落及其首领的相关事迹较具典型性,文章的前半部分即主要论述这些部落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嘉庆末年以及道光年间,白山派和卓家族后裔先后在南疆地区发起了多次叛乱,在张格尔之乱、玉素普之乱、七和卓之乱的前后过程中,皆有布鲁特部众参与其中,因而,文章的另一部分内容较多讨论此间布鲁特各部的角色和地位。这一时期,希布察克、冲巴噶什部的固有地位渐为式微,奇里克、胡什齐等部因帮同清朝平定叛乱,在诸部中占据重要地位。中亚浩罕汗国,自乾隆年间即欺凌其周边布鲁特部落,道光年间,迈玛达里汗即位以来,加紧了对外扩张,楚河、塔拉斯河、纳林河上游以及色勒库尔地区的布鲁特部落皆受到浩罕的统治,同时,和卓后裔的多次叛乱也皆与浩罕势力的支持相关,因而,在论述布鲁特诸部与清朝间的关系的同时,不可忽视浩罕因素的影响。东布鲁特(北方吉尔吉斯)诸部较之于其他布鲁特部落,具有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结成了松散的同盟,这较具典型性。19世纪40年代以来,东布鲁特各部逐渐受到俄国的统治,俄国通过广泛设立玛纳普,在伊塞克湖周围、纳林河上游的布鲁特部落中逐渐建立了统治,这也为其通过不平定条约掠夺清朝西北边疆的领土奠定了基础,分析东布鲁特与俄国间的关联,有助于理清俄国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侵略过程。该文在翻检清朝满汉档案文献、编年体文献、方志文献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外文文献的记载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清代新疆布鲁特诸部百年间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其中,布鲁特与清朝、浩罕、俄国及其与和卓家族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成为贯穿于文中的多条研究线索,也是所着力研究的问题。布鲁特作为清朝西北边疆的重要屏藩,国内外学界研究尚不系统,该文旨在通过这一研究,进一步理清清代新疆布鲁特的历史脉络、论述前人所未能阐释清楚的问题,并由此对布鲁特在清代西北边疆的地位和角色做出进一步的评析。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8


本文编号:1208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208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c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