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敞开多元生活世界方法的民族志
本文关键词:作为敞开多元生活世界方法的民族志
【摘要】:在民族志工作中,要更好地认识与表达多元的世界,就必须认识到,作为传递信息的语言及人的世界的界限是多样性的。人们是以作为思维与直观的中介的图式去同化与整合生活经验的。在多元的生活世界中,文化图式的跨文化转喻是实现跨文化理解的一种认识与表达方式。认识与表达生活世界的民族志是使多元的生活世界敞开的方法。民族志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在回到多元的生活世界中获得。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分类号】:K28
【正文快照】: 民族志是运用田野工作来对社会文化进行描述研究的文本,同时也是“一种扎进社区里搜寻社会事实、然后用叙述体加以呈现的精致方法和文体”。1搜寻与呈现社会事实是民族志研究的核心工作。民族志工作不仅有获取、辨识、理解田野资料的内容,而且还有如何把这些辨识和理解进行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能为;康德哲学的理论构想与现代回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张能为;;康德意义:现代经验主义的解读与新路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容华;刘国华;;有限理性的澄明及其对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影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柯华庆;;科斯命题的逻辑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8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8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韩韬;网络电视的传播优势与发展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2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5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王珏;;《一条螺旋形的道路——留声机是如何改变了民族志》书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海燕;陈融;;口述民族志: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J];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荣;谭红春;;民族志的“真实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2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4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8 陈瑶;电视与屯堡社会[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12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21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