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

发布时间:2017-12-06 13:15

  本文关键词: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


  更多相关文章: 雷震 台湾 社会思想 社会运动


【摘要】:在二战后台湾历史上,无论是对民主自由理念的推广,还是实际参与促进改革的社会政治运动,雷震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综观雷震的一生,从1940年代的“制宪运动家”,到1950年代的民主自由启蒙运动家,再到1960年代的“政党政治”运动家,雷震实为择善固执、舍身弃命于推展民主宪政的政治启蒙者和社会运动家。在战后台湾社会政治发展的脉络中,雷震扮演着承先启后的角色。雷震一手创办的《自由中国》,以公共论坛的方式臧否时政,提出建言,成为台湾社会民主运动发展的源头之一。雷震作为其倡导者和实践者,不仅开创了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下,知识分子所扮演的推动社会变革角色的意义,而且他的思想和主张,与台湾社会民主运动后来的思想面及政治面的主张,有相当的承继关系。他所诉求的社会政治的目标,也成为日后台湾社会民主运动的重要主张。随着历史的推移,雷震的社会政治主张多获实现,这也正彰显出雷震在战后台湾社会政治运动发展脉络中的历史角色和意义。 雷震在战后台湾史的重要性,主要呈现在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而其中关于台湾民主宪政的主张和民主社会运动实践,在战后台湾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更居于关键的地位。因此,本文研究基本上偏重“思想史”的研究方式,对于雷震的社会思想在战后台湾的演变进行历史性的剖析。并基于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尤其是其“关联论”的考量,对于雷震的社会主张,更注重它们与当时台湾的历史时空条件的互动关系,并尝试放在战后台湾社会运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定位其思想的历史地位。本研究中还采取了涂尔干视角,以社会变迁和政治变化为重要因素来分析雷震社会思想和社会实践演变及战后台湾社会运动发展,其中主要运用了梯利的政治过程理论、麦卡锡和左尔德为代表的资源动员理论、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等社会学理论作为文章论述的理论支撑。此研究以人物为中心,用历史文献分析法,重视以史料说话、结合背景分析、论从史出,以雷震个人与其著作、文章为主,旁及相关史料,以明了他与当时社会环境间的互动,并探讨雷震从宣扬民主宪政理念到组党实践理念的转变,即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掀起了扩及台湾全岛的民主社会运动,与筹组制衡国民党的反对党运动,从而评估和思考他在战后台湾社会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架构。 第二章对战后台湾的社会背景,乃至可能在日后影响雷震社会主张和实践发展的因素进行介绍和讨论。其中包括台湾光复及社会裂痕的出现,以及“国府”迁台后形成的朝小野大的台湾社会,进而讨论国民党威权的重建并造成台湾社会积怨扩大的社会现实,因此台湾社会运动实践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三章介绍雷震并讨论其角色的转换。首先讨论雷震前半生求学经历和从政经历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雷震在1949年至1954年间,面临国民党大陆溃败和来台后国民党改造的政治变局,由身兼参政者和议政者角色,到转以议政者角色为重的选择过程。雷震从政治角色、权力核心转换为社会角色、社会核心。 第四章阐明《自由中国》与雷震的社会思想。本章首先分析说明雷震主导的《自由中国》的宗旨和发展方向,进而主要从雷震对自由民主理念的阐扬、对社会政治结构的主张和关于基本人权的态度等方面的论述中阐明其社会思想,并分析其重视宪政下的人身、言论自由的思想特色,这是雷震在环境互动中反思的结果,也呈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批判性。 第五章讨论雷震的社会运动实践及其代价。本章在论述雷震的反对党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说明雷震由思想上倡导反对党之外,如何身体力行筹组反对党,参与地方选举,以促成“竞争性寡头”政局,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可能,及化解省籍情结和地方主义的努力。因而最终带来了雷震牢狱之灾及《自由中国》的停刊。 第六章论述雷震之后台湾社会运动方向的转变。本章首先说明雷震经过十年的牢狱之苦,晚年仍然关心民主宪政,提出建言,显示他一贯对民主宪政的坚持。接着探讨台湾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矛盾累积,故各种街头化的社会运动兴起。同时分析政治生态的演变,“党外势力”的崛起,又使得台湾社会运动呈多元化的趋势和组织化发展,雷震之后台湾社会运动表现出由理性运动向非理性运动的方向性的转变。 第七章得出研究结论,雷震作为民主宪政思想的倡导者、实践者,民主运动的奠基者,在战后台湾社会运动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关键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9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平;胡适与雷震案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方一戈;雷震在国民参政会[J];钟山风雨;2005年04期

3 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王仲;;1950年代台湾自由主义者政治理念——以《自由中国》杂志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何卓恩;;朝鲜战争爆发与大陆迁台自由派学人言论方向的转变——以《自由中国》半月刊为中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8 范泓;雷震案:政治构陷的悲情[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4期

9 何卓恩;;“修宪”与“护宪”:1950年代前后雷震的“宪政”思想[J];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01期

10 刘业伟;;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258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258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c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