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河西地区的水利、水权、水案与乡村社会
本文关键词: 近代 河西 水利 水权 乡村社会 变迁 出处:《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甘肃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域,近代以来至现在,是甘肃乃至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地理、气候的因素,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水利灌溉密切相关,早在唐代就有“水是农业之命脉”的说法。因水利灌溉而产生的纠纷在河西地区屡见不鲜,水利纠纷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在生态和社会双重压力下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特征,是分析社会变迁的主要论据。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生态变迁和国家政策的变化,透过河西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的水利事务,可以看到国家与社会、官府与绅民、地方各种势力与一般用水民众,以及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看到纠纷对管理秩序、村际关系、社会风气、习俗、民众用水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是研究近代河西乡村乃至中国乡村社会运行很好的切入点。长期以来对于河西地区近代水案与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获得认识:首先,可以深层次探讨近代河西地区水利纠纷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加强对近代河西历史的认识。其次,近代河西地区水利纠纷牵涉面广、关乎各阶层的利益,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方式复杂而且多样,对近代河西地区水利纠纷类型、解决方式、影响的分析探讨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史的角度认识河西历史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中,国家力量的统治、地方势力的控制、普通民众的斗争与接受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在今天解决好河西地区行政执法与人民利益、水利灌溉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第三、对水案与乡村社会变迁的探讨可以使我们从社会史的角度以新的视角认识河西近代历史,对近代河西以水利事务为特色的社会的嬗变,即近代河西地区的水利纠纷反映出的社会的丰富内涵,包括水、水案、水利开发、水利组织、水利管理、解决机制,绅民的社会风貌及与时代转折的关系等,有更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确积极处理各类问题、各种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Gansu Hexi Corridor has been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area since ancient times. Since modern times, it 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Gansu and eve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irrig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s early as the Tang Dynasty, there was a saying that "water is the lifeblood of agriculture". Disputes arising from irrig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re common in Hexi area. As an important soci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water conservancy dispute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ocial feature under the double pressure of ecology and society, which is the main argument for analyzing the social changes. With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ecological change and national policy, through the water conservancy affairs in Hexi, we can see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try and the people, the local forces and the general water users. An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ublic, see the disputes on the management order, inter-village relations, social atmosphere, customs, public water psych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mpact. It is a very good starting point to study the modern Hexi rural and even Chinese rural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the research on modern water cases and rural social changes in Hexi area is still very weak.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can be understoo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we can deeply explore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auses of water conservancy disputes in modern Hexi area, an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Hexi history. The modern Hexi area water conservancy dispute involves a wide range, relates to the each stratum benefit, the mechanism and the way to resolve the disput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to the modern Hexi area water conservancy dispute type, the solution way.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influence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xi history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he domination of national power and the control of local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dinary people's struggle and acceptance will help to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people's interests, irrig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balance in Hexi region today. The discussion of water case and rural social change can make us understand the modern history of Hexi from a new angle of view, and change the modern society of Hexi with water conservancy affairs as its characteristic. That is, the modern Hexi water disputes reflected the rich social connotation, including water, water cases, water development, water conservancy organization,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settlement mechanism, gentry and people's social feat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urn of the times. To have an updated understand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us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429;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军;;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路探析[J];丝绸之路;2011年14期
2 焦世泰;;基于旅游形象提升的河西走廊区域旅游营销策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3 蒋兴国;;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艳荣;李向勇;;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中农业生产成本及收益调查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吴玲玲;李玉忠;;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李玉忠;张立萍;;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发展沙产业探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6期
7 邢天德;;肃南印象[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年06期
8 柴再生;张国森;崔海成;;河西走廊非耕地日光温室产业发展的六项创新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1年07期
9 ;中国最美七大草原之祁连山草原[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9期
10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J];党的建设;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德;林军红;;河西走廊土地开发整理历史成就、现存问题及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江灏;吴红;尹宪志;高晓清;王可丽;;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环流气候背景[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黄宝春;;阿拉善和河西走廊东端古生代古地场磁结果及构造意义[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蒙吉军;李正国;吴秀芹;;河西走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张掖绿洲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王峗文;韩建国;毛培胜;刘富渊;张泽宏;;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牧草种子产业化生产——以酒泉为例[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维博;;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詹有俊;任福成;杨涛;孙建船;南宏宇;杨军;张璇;;河西走廊棉花品种发展思路[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时永杰;;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宋彦军;卢全晟;张居农;;工厂化高效养羊是遏制甘肃河西走廊生态恶化的有效途径[A];《2009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C];2009年
10 钱国权;;河西走廊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敏兰;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上有突破[N];北京日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近代史研究仍大有开拓空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聂建江;甘肃河西走廊拟建“陆上三峡”开发清洁能源[N];西部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宋馥李;河西走廊“风光”无限 嘉酒一体化顺势欲出[N];经济观察报;2011年
5 魏宗冀 特约通讯员 陈述义 张前飞;后坪:打造黔渝“河西走廊”[N];铜仁日报;2010年
6 ;甘肃千里河西走廊将披“绿装”[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新华社记者 马维坤 姚笛;河西走廊:沙尘缘何而起?[N];农民日报;2002年
8 杨峻发;吐鲁番蔬菜首次倒流河西走廊[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9 朱佩娴;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N];人民日报;2010年
10 甘经;风能产业呼之欲出 河西走廊“风生财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军;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1903-1937)[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文彬;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3 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炳三;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邱广军;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钱国权;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立堂;地下水三维流多边形有限差分模拟软件开发研究及实例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向军;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刘学录;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系统耦合[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近代河西地区的水利、水权、水案与乡村社会[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巍;河西走廊地区寨堡建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陶希东;河西走廊生态退化机制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肖占文;河西走廊孜然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孟秋敏;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成娟;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孙占萍;简评近代山东教会学校教育[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延俊;河西走廊传统生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鹰;河西走廊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6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44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