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萝山、松萝茶与松萝法——清中叶以前徽州名茶历史的初步梳理
本文关键词: 徽州 茶 松萝 出处:《史林》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徽州研究在时段上以晚清、民国居多,利用文书史料进行清中叶以前历史的考察便显单薄和不足。本文通过重新爬梳传统史料,对清中叶以前徽州名茶的历史做了初步梳理。总体言之,自中唐至明初,徽州茶产以量取胜,制茶技术则不及浙西与苏南。明隆庆年间,苏州炒青法的传入触发了以松萝茶为代表的徽州名茶的崛起。伴随着松萝法向湖南、福建和浙江等茶区的传播,各大茶区实现了中国茶业史上由蒸青向炒青转变的技术革命,"松萝"之名亦传遍天下,成为清末以前徽州茶的通称。在技术革新作为发轫契机的同时,引领消费时尚的文人雅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Abstract]:Huizhou study in the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use of docume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mid-Qing Dynasty before the investigation will be thin and inadequate. The history of Huizhou famous tea before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was preliminarily combed. Generally speaking, from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o the early Ming Dynasty, Huizhou tea production won by quantity, and the tea making technology was not as good as that of western Zhejiang and southern Jiangsu. During the Ming and Longqing years, The introduction of Suzhou fried green method triggered the rise of Huizhou famous tea represented by pineapple tea. Along with the spread of pineapple method to Hunan, Fujian and Zhejiang tea regions, The major tea districts have realized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a industry from steaming green to stir-fried green, and the name "pineapple" has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becoming the general name of Huizhou tea befor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literati who lead the consumption fashion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uelling the flam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史地所;
【基金】:上海市2010年度“晨光计划”项目“清代徽州内销茶商专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科研基金(编号:20090096)资助
【分类号】:K29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勇,黄修明;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克晟;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素姐等悍妇形象出现的原因及其时代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赵玉田,方顺姬;明前期北方灾荒与农业开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祖霞;从明清笔记看《汉语大词典》词语溯源[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胡红艳;明人冶游之尚[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6 蓝东兴;晚明文学中妇女形象的历史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朱圣钟;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刘秋根;关于明代高利贷资本利率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2年05期
9 魏天辉;论明中后期奢侈风气的地区差异[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贺为才;;从苏州园林与徽州园林看江南建筑文化之传承与互动[J];华中建筑;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张学亮;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彭蕙;16—19世纪澳门和帝汶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闫彩琴;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越南华商研究(1640-1802)[D];厦门大学;2007年
7 程利英;明代北直隶财政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宋伦;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黄一斓;异彩纷呈的明晚期民间日常生活[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巧朋;论《闲情偶寄》的休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曲明东;明代珠池业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铁军;明清江南士绅话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汪守林;唐代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5 闫春;朱有q墒柩芯縖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捚;试论唐代江南茶业经济[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亮;唐代茶业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王晓松;晚明刻书的制造系统[D];汕头大学;2007年
9 巩凤涛;乐籍制度下传播与小调的“同宗”现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庆远;拓荒者的步伐和学术的里程碑——序叶显恩著《徽州与粤海论稿》[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吴伟逸;试论古代徽州宗族的形成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3 赵峗;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4 刘伯山;徽学研究的多学科价值[J];探索与争鸣;2004年09期
5 汪长墀;徽州汪姓在淮南洛河[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赵华富;元代的新安理学家[J];学术界;1999年03期
7 王健;徽州及其以外的世界:一种整体的区域史研究──读《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J];史林;2001年03期
8 郑毅;徽商胡l囋春退牟枳兰襕J];农业考古;2004年02期
9 ;徽州胡姓之“真胡”和“假胡”[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卞恩才 ,林述;一部富有特色的地方经济史专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一书介绍[J];江淮论坛;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杜诚;;复刊词[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胡萍;;徽州地名考辨[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卞利;;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蒲霞;;《永乐大典》所辑《新安志》研究[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鲍义来;;黄宾虹与“徽学”的提出[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志伟;徽州年俗讲究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3 贺为才;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N];光明日报;2004年
4 张小平;徽州族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贺为才;从徽商盛衰谈科学发展观[N];安徽日报;2004年
7 卫晓亮 徐佛莲 陈文 金嗣发;松涛依旧 青史生辉[N];黄山日报;2006年
8 方念裕;旧中国 徽商CEO[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吴文尚;儒商梦绝:徽商潮落潮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小田;区域研究的社会史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2 刘道胜;徽州旧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陈加林;吴趋汪氏家族与近代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甜;明清时期宁国府旌德县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04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0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