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邺城的行政建制与城市兴衰
本文关键词: 行政建制 城市兴衰 古代邺城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古代邺城行政建制的变化是邺城兴衰的政治基础。从整个古代中国长时段考察,邺城由春秋时的军事堡垒发展到东汉时的州治所,处于不断上升时期;自曹魏时的王都到北齐时的国都,历经曲折发展至鼎盛;北周以后降为州治所,至宋元明清沦为小镇,退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兴衰起落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罕见的。尤其是都城时代的邺城,从城市营建与破坏的史实中亦能反映出兴衰之变。邺城的兴衰变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古代邺城已不复存在,但留下的珍贵历史记忆和重要文化遗产,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新的思路。
[Abstract]:The change of Yeche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ancient times wa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Yecheng's rise and fall. From a long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in ancient China, Yecheng developed from the military fortres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Zhouzhi Institut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king's capital of the Cao Wei Dynasty to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it experienced twists and turns to its peak; after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it was reduced to a state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until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came a small town, and it withdrew from the anci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ina. Rise and fall are ra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ties. Yecheng, especially Yecheng in the capital era, can also reflect the change of rise and fall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The vicissitudes of Yecheng are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many factors.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Yecheng no longer exists in ancient times, but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memory and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ehind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new ideas for today's urban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ZS039)
【分类号】:F299.29;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润田;丁圣彦;李志恒;;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6期
2 李爱军;吴宏岐;;北宋以前河洛都市文化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3 薛瑞泽;;曹操对邺城的经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邹逸麟;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1期
5 高敏;略论邺城的历史地位与封建割据的关系[J];中州学刊;198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萌;赵悦;;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历史机遇的丧失[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何序君;陈沧杰;;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年10期
3 张同乐;毕顺堂;;20世纪40年代前期晋冀鲁豫、晋察冀边区治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吴洪成;刘园园;;河北书院的近代改制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赵静;;河流与古代开封城[J];开封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魏俊杰;;慕容燕迁都探析[J];齐鲁学刊;2011年03期
7 王晓伟;何小芊;戈大专;龚胜生;;中国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12年01期
8 刘志玲;;纵论魏晋北朝邺城的中心地位[J];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狄三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研究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0 毛曦;;中国究竟有几大古都——民国以来中国大古都不断认定的来龙去脉[J];学术月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新海;;刘秀与冀州[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栾春凤;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殷学国;中国诗学渔樵母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文宏;安阳石窟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8 姚幸福;河北地域八景诗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伟;邺与唐代诗歌[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仁磊;试论河北地区在北魏前期政局中的地位与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3 张建宁;从《李宝臣纪功碑》看成德军的早期发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陈静;新中国初期河北省的蝗灾与社会动员[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思缘;中国古代风水思想与宅居择址理念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7 满晓晶;汉唐时期安阳地区地缘政治结构演变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8 张春梅;北宋大名府及其知府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韩文静;邯郸近代教育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陈旭;试论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及其“大古都”问题[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邹逸麟;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妙弟;开封城与黄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李润田;开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4 张彦军;流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黄河流域开发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5 刘璞;汴河通淮利最多——隋唐时期的开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03期
6 李雪山;商后期王畿行政区划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汗吾;吴明堂;;“京兆区”武汉:中国第一个直辖市发祥地[J];学习与实践;2007年06期
2 王汗吾;吴明堂;;中国第一个直辖市发祥地——“京兆区”武汉[J];中国地方志;2008年07期
3 王治国;;从河套地区的建制演变寻找古代文化的渊源[J];河套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彭博;;简析近代广元的城市兴衰变迁[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18期
5 赵红梅;;玄菟郡人口问题解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娜仁其其格;;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变迁特征研究[J];阴山学刊;2010年06期
7 邓春阳 ,金竹安 ,刘敬坤;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政区沿革概况(一)[J];民国档案;1990年04期
8 ;《中国城市年鉴》2004年卷出版发行[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06期
9 ;中国城市年鉴第21次年会在广东东莞市召开[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06期
10 刘鹏;;老昆明影像[J];中华遗产;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尚明轩;;深入的开拓 可喜的贡献——读《重庆通史》[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 韩光辉;;北京历史上的警巡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3 何一民;;长江上游第一城崛起的历程——简评《重庆通史》[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4 胡永弘;;《上海史——大都会的形成与市民的营生》简介[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5 陆庆夫;陆离;;论吐蕃制度与突厥的关系[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肖洁 赵文;专家考证兰州建城已有2219年[N];兰州日报;2005年
2 刘志伟;东莞历来都是岭南咽喉地[N];东莞日报;2008年
3 柳晓森;所谓的“大藏区”从不存在[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董泉鹏 邢文辉;追溯大连的城史纪元[N];大连日报;2005年
5 余耀中;镇江历史到底有多久[N];镇江日报;2008年
6 何一民;清代城市的历史地位[N];山西政协报;2005年
7 嵇筏;一张被岁月尘封的老照片[N];国际商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蔡冬梅;盛乐古城的千年遗梦[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9 史学研究员、云南省珠宝协会秘书长 马宝忠;明清不是硬玉翡翠的发现时期[N];中国黄金报;2005年
10 记者 畅耀辉;全市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全面展开[N];金昌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硕;从村到市:包头行政建制沿革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张娟;交通运输与近代包头城市的兴起与发展(1850-1937)[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6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2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