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占领西域期间的社会控制
本文选题:社会控制 切入点:唐代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吐蕃王朝占领西域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后,以绿洲城邦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与之相应的当地社会生活方式,对驻扎吐蕃势力的社会控制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藏汉典籍及西域、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对吐蕃在西域的统治多有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制是以吐蕃王朝建立之初的"三勇部"及军事部落联盟制度为基础,在军事扩张过程中逐步军事区域化、集团化的结果;吐蕃的基层军事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域绿洲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以交通线路与城邦保障为主的管理模式,实现其对区域内部的军事控制;吐蕃在西域地方的既得利益由贵族势力进行均分,这符合统治阶层在社会控制中的心理机制;而通过对西域地方土著政权的利用,辅助了其对扩张区的社会控制。
[Abstract]:After the Tubo dynasty occupied the peripheral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ocal social life style we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oasis city-state. The ancient Tibetan literature unearthed in Dunhuang reflected the rule of Tubo in the Western region, from which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nfluence on the way of social control of the Tibetan forces stationed in Tibet,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 ancient Tibetan literature unearthed in Dunhuang reflects the rule of Tubo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ubo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gradual military regionalization and collectiv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military expansion, based on the "three brave ministries" and the military tribal alliance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ubo dynasty. To a certain extent, it absorbs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of transportation route and city-state security in the oasis area of the Western region to realize its military control over the region, and the vested interests of Tubo in the Western region are equally divided by the aristocratic forces. This accords with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ruling class in the social control, and assists the social control of the expanding area through the use of the local indigenous regime in the Western region.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吐蕃王朝职官管理制度研究”(09BZS039)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唐代吐蕃历史军事地理研究”(09XB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节儿”考略[J];民族研究;1992年06期
2 陆离;;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职官四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3 熊文彬;;两唐书《吐蕃传》吐蕃制度补证[J];中国藏学;1989年03期
4 格桑达吉;;松赞干布经济思想初探[J];中国藏学;1989年04期
5 冯智;滇西北吐蕃铁索桥遗址及古藏文石碑考略[J];中国藏学;1994年04期
6 李锦,仁真洛色;论藏族文化史的分期[J];中国藏学;1995年01期
7 李玉香;关于西藏早期陶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藏学;1997年02期
8 石硕;隐喻与权力:藏地古代的谜歌——德乌(LDEVU)[J];中国藏学;2000年02期
9 牛达生;西夏学研究中藏学研究成果的应用[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10 张建世;20世纪藏族多偶家庭调查研究述论[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龚斌;基于遥感技术的黑河下游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于琳;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杨惠玲;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卫东海;明清晋商精神的宗教伦理底蕴[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索朗央珍;试析吐蕃王朝的非奴隶制社会性质[D];四川大学;2002年
2 陆春萍;失落的声音[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康民军;地理原则能论证“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吗?[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雪亮;生态视野:西北干热气候区生土聚落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赵长森;和田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杨海梅;水分胁迫下荒漠植被的耗水规律与生长过程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5年
7 赖小云;边疆屯垦政策实施下的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房继荣;敦煌本《乌鸣占吉凶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谢云波;罗布泊“耳纹”地区盐壳地球化学组成特征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10 田峰;吐蕃交通四题[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继光,郑炳林;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兼论吐蕃控制河西时期的职官与统治政策[J];中国藏学;1994年03期
2 陈楠;吐蕃大相尚结赞考述——兼论吐蕃宰相制度变化的几个阶段[J];中国藏学;1997年03期
3 朱丽双;8世纪前后吐蕃势力入西洱河地区问题研究[J];中国藏学;2003年03期
4 陆离;;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职官四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5 王继平,杨富学;唐宋时代回鹘社会的发展与转型[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金滢坤;吐蕃节度使考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铁泰;;对《唐京兆府万年县乡里补考》的异议[J];唐都学刊;2011年04期
2 徐晓望;;唐宋海坛岛的行政隶属——平潭政制沿革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8期
3 彭图;;如是我闻五台山[J];五台山;2011年06期
4 何强;;一座滨海古城的港口记忆[J];源流;2011年13期
5 谭继和;;“四川”得名的文化解读[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00期
6 陈东;;试论藏彝走廊“夷”类人群入唐后的去向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7 杨智宏;;试论朱碌科镇黄河会中的生殖崇拜[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8 娄自昌;;苗族迁入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早期时间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石圭平;内蒙古发现唐代古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记者 张燕;唐代玉门关位置被确定[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包文胜;铁勒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志鹏;唐代吐谷浑民族迁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兰美琴;唐代岭南谪宦及其对该地区教育的贡献[D];广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0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7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