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民族变迁

发布时间:2018-03-08 17:39

  本文选题:华北地区 切入点:民族变迁 出处:《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华北地区历来是中国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接触、交往、融会之地。历史上匈奴、氐族、羯族、鲜卑、突厥、奚、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回、满等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生动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华北地区还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这里是很多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的重要归宿地。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少数民族贡献极大。华北地区还留有大量多民族的宝贵文化遗存,对此理应认真保护,并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
[Abstract]:North China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rea for the activit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It is the place where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ethnic minorities contact, communicate and converge. In history, Xiongnu, Di, Capricorn, Xianbei, Turkic, Xi, Qidan, Dangxiang, Nu Zhen, Mongolia, Hui, The Manchu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have lived here, leaving behind a vivid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North China is also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ethnic integration in China. This is an important destination for many ethnic groups with great influence in history. The reason why Beijing has become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China is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valuable cultural relics of many nationalities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This should be carefully protected, and explore its inherent historical, academic, artistic valu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K2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史金波;白滨;;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J];考古学报;197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宿白;;居庸关过街塔考稿[J];文物;196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编后[J];美术;1966年01期

2 ;会讯[J];文学自由谈;1991年03期

3 王克强;;揭开西汉初年大饥荒之谜[J];科学之友;1994年06期

4 李若建;;1950年华北地区的“割蛋”谣言[J];开放时代;2007年03期

5 杨卓轩;;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的食物体系[J];时代人物;2008年02期

6 杨延从;;2008年华北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英语试题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年12期

7 姚洪卓;;“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8 陆天桥;;“杨各庄”等地名的地理分布及其音变的历史意义[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9 安家瑗;;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交流[J];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03期

10 李炅娥;盖瑞·克劳福德;刘莉;陈星灿;葛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商代的植物和人类[J];南方文物;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国;;华北地区目前的地震活动趋势[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潘滇;徐建芬;彭卫刚;;华北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姜明明;周仕勇;;多维应力释放统计模型(MSRM)在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建华;姜盛松;管波;傅容珊;;华北地区地壳剖面粘弹性应力分析[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华北地区古生物图册[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6 蒋溥;梁小华;;华北地区地震断错及其形变场和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7 李振清;;回顾华北地区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 教学史志)[C];1995年

8 赵秀兰;延晓冬;;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水分管理与调配对策[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王华林;王健;梁更国;杨丽军;;中国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活动周期、迁移特征及趋势预测[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刘长海;;华北地区最近二次中强地震前Hurst指数H值的异常变化[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素婷 李一丕;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大批晚商文化遗存[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记者 涂序波;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登录首批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名单[N];大理日报(汉);2006年

3 刘成群;易县七里庄遗址发掘有重大发现[N];河北日报;2006年

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徐海峰;北放水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发现的意义[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王晖;郑大师生豫东考古有新收获[N];河南日报;2007年

6 耿建扩;河北发现大规模土著燕国文化遗存[N];光明日报;2007年

7 邓昌明 冉昌龙;军事遗风 灿烂文化[N];自贡日报;2008年

8 周灵;香港考古有重大发现[N];中国矿业报;2000年

9 卢志明 章晓明;石狮风狮守护厦金两门[N];厦门日报;2006年

10 段宏振 任涛;河北易县七里庄遗址发现大量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存[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峡;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动力学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宫飞;华北地区结构型节水种植业模式及途径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桂芝;中国华北地区东方蜜蜂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4 荣艳淑;大范围气候变化与华北干旱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5 张利平;华北地区陆气水循环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温海清;金元之际的华北地方行政建置[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学民;华北地区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与晚新生代地质演化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8 郭锦超;近代天津和华北地区经济互动的系统研究(1880年代—1930年代)[D];南开大学;2004年

9 周连童;引起华北持续干旱的环流异常型及其与西北干旱区热力变化的关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10 房立华;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遵兰;华北地区冬小麦与夏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孙燕;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100hPa高度场异常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3 史晓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华北地区电力需求预测[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4 郭士忠;清代华北地区粮食流通[D];山西大学;2008年

5 张艳;清代典当业税收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左艳艳;华北地区中老年针织毛衫感性消费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范烨;华北地区气溶胶分布和层积云结构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韩军彩;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的演变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李坤;中国华北地区人群TAP1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高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华北地区兵变述论[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4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84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7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