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试论古代西藏阿里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8-03-09 00:29

  本文选题:西藏 切入点:阿里 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阿里地方作为藏族历史上的藏区三部之一,早已融入到西藏文化的习语之中。然而阿里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西藏西部地区,最初是以象雄闻名于世。7世纪中期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象雄地区首次纳入卫藏政权治下。吐蕃王朝崩溃后,赞普后裔进入西部,以"领地"命名象雄故地,西藏西部完成了从象雄到阿里的转变。吉德尼玛衮在阿里的经营,促成阿里三围概念的出现。由于史料与政治的原因,三围的具体划分众说纷纭,但阿里三围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却众所周知。17世纪后期,分裂了数百年之久的阿里地方的大部分统一到甘丹颇章政府治下,结束了政治上的割据局面。而近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与外国殖民势力的蚕食,阿里地域范围日益缩减。阿里地域概念的分合盈缩,正是西藏民族兴衰的晴雨表。
[Abstract]:Ali, as one of the three Tibetan regions in Tibetan history, has long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idioms of Tibetan culture. Howeve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li's regional concept has undergone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Originally known as Xiang Xiong, the Tibetan dynasty unified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mid-7th century, and the Xiangxiong region was first brought under the regime of Wei Tibet.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Tubo dynasty, the descendants of Zampu went to the west and named the hometown of Xiang Xiong after "territory". In western Tibet, the transition from Xiangxiong to Ali was completed. The operation of Jidenimagon in Ali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Ali. Due to historical data and political reasons, there were divergent opinions on the specific division of the three environs. However, as a regional concept, Ali Sanwei is well known.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most of Ali's territory, which has been divid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was unified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Gandan Po-chang.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ncroachment of foreign colonial forces, the area of Ali became smaller and smaller. The concept of the region of Ali was divided and shrunk, which was a barometer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ibetan n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主改革前后的阿里社会”(06jjd850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伟洲;;19世纪前后西藏与拉达克的关系及划界问题[J];中国藏学;1991年01期

2 汤开建;;关于U厮Up统治时期青唐吐蕃政权的历史考察[J];中国藏学;1992年03期

3 霍巍;从新出唐代碑铭论“羊同”与“女国”之地望[J];民族研究;1996年01期

4 巴卧·祖拉陈哇 ,黄颢;《贤者喜宴■》摘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5 巴卧·祖拉陈哇 ,黄颢;《贤者喜宴■》摘译(二)[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6 房建昌;明代西藏行政区划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才让太;;古老象雄文明[J];西藏研究;1985年02期

8 尊胜;;分裂时期的阿里诸王朝世系——附:谈“阿里三围”[J];西藏研究;1990年03期

9 格桑达吉,,喜饶尼玛;西藏地区历史地理沿革述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04期

10 房建昌;近代中印中段边界史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艳玲;李世勇;;浅析蒙元与甘青藏族关系的建立及民族间的友好往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特点与定位——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之一[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3 松迪;关于黑山头古城[J];北方文物;2000年04期

4 梁成秀;;试论藏族重要史学著作的编撰思想及特点[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罗敏;周翔飞;阿绒甲措;;川西康区主要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格勒;;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J];中国藏学;1988年02期

7 阿旺;;吐蕃法律综述[J];中国藏学;1989年03期

8 格桑达吉;;松赞干布经济思想初探[J];中国藏学;1989年04期

9 熊文彬;;吐蕃时期佛典翻译管窥[J];中国藏学;1992年02期

10 仁真洛色;;藏族文化发展概说[J];中国藏学;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次旦扎西;;藏族古代军事行动中的宗教因素探讨[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拉;;从“顿渐之诤”看当今汉藏佛教交流[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才吾加甫;;当代新疆土尔扈特蒙古佛教高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庆夫;陆离;;论吐蕃制度与突厥的关系[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杨铭;;唐代西北民族的“吐蕃化”及其对藏族形成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希;;弘扬和传播草原文化的遐想[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郝诚之;;成吉思汗陵在中国鄂尔多斯新证[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9 包海青;;草原文化中的天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蒙古族族源传说起源探讨[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石硕;;《旧唐书·东女国传》所记川西高原女国的史料篡乱及相关问题——任乃强先生《隋唐之女国》的再探讨[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樊秋丽;陇右汪氏家族兴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祁文寿;卓仓藏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卫;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娟;从世俗到神圣[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角巴太;下拉达克之《格萨尔诞生篇》与《仙界占卜九藏》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兰兰;宋元时期西藏止贡噶举派历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仁青加;论雍仲苯教大藏经版本的由来[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斌;唐代西部诗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福春;近代国家与游牧社会[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予川;略谈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刑事立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青平;唐宋之际河西地区的U饽┛疾靃D];兰州大学;2011年

9 魏清华;党项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耀;晚唐五代的河陇吐蕃[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珠;卢颖;;传承象雄文明的阿里师徒[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8年05期

2 岗措;;《西藏西部的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研究》评介[J];中国藏学;2006年04期

3 霍巍;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的考古学探索[J];西藏研究;2005年01期

4 张琨 ,玉文华;论象雄[J];西藏研究;1982年01期

5 索穷;;阿里的未解之谜——象雄文明印象片断[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6年06期

6 央珍,沈路涛;寻觅昔日的辉煌──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平措朗杰的叙述[J];了望;1997年45期

7 冯亦代;;揭开阿里王朝历史的帷幕[J];博览群书;1997年12期

8 巴荒;;东嘎畅想[J];佛教文化;2006年01期

9 黄博;;清代西藏阿里的域界与城邑[J];中国藏学;2009年04期

10 霍巍;;一方古织物和一座古城堡[J];中国西藏(中文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巍;;于阗与藏西: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两地间的文化交流[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付丹红;郭学良;;北京强风暴形成与演变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云;盛京;;多相聚合物相结构的形成与演变——PE/PA1010合金相结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在线分析[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立唐;李云岩;王亚;马桂秋;袁晓燕;盛京;;图像分析法研究多相聚合物相结构的形成与演变[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云岩;杨宇平;王亚;马桂秋;原续波;盛京;;多组分多相聚合物在外场作用下相结构的形成与演变[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李渭清;胡双威;杨宇平;马桂秋;李云岩;盛京;;多相聚合物体系相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多相聚合物相分散机理与动力学问题[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长虹;吕红亮;霍巍;;中印边境考古调查记——以西藏佛教后弘期大译师仁钦桑布为中心[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邵兆刚;孟宪刚;朱大岗;韩建恩;余佳;孟庆伟;吕荣平;;西藏札达盆地地貌与活动构造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9 孔德平;杨君兴;;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

本文编号:1586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586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2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