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西部边疆的昭武九姓研究三题
本文选题:唐代 切入点:昭武九姓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指的是秦汉时期从中国祁连山北部昭武城迁徙到欧亚大陆腹地阿姆河流域、锡尔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及其政权,其内部结构是由具有亲缘关系的昭武人群建立了诸多政权,以康国为宗主国;由于昭武九姓地处欧亚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所以在文化上表现为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昭武九姓地处唐朝、大食、吐蕃等强大政治力量之间,所以唐朝前中期是把昭武九姓的分布区作为唐朝的文化边疆、政治边疆和唐朝与大食等西域强大政治力量的缓冲区看待的。
[Abstract]: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Zhaowu nine surname refers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from North Qilian Mountains China Zhao Wu City moved to the hinterland of Eurasia, the amudarya River, darouzhi people and river regime, its internal structure is composed with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Zhaowu population developed country regime, with Kang suzerain; because Zhaowu nine names Eurasian cultural exchange traffic, so in the culture is influenced by many cultures; because Zhaowu nine surname is loc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 large, powerful political forces between Tubo, so the Tang Dynasty before the mid-term is Zhaowu nine surname distribution area as the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frontier, frontier and political view buffer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Arab Empire such as western powerful political forc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云南大学“211工程”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MZ12ZD02)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西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创新团队研究成果
【分类号】:K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熊义民;;粟特昭武王室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2 陈海涛;昭武九姓族源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海涛;汉唐之际粟特地区诸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J];敦煌学辑刊;1999年01期
2 陈海涛;康居与康国关系考——兼谈昭武诸国的起源[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3 王慧慧;;昭武九姓族源与居延汉简中姓氏的关系[J];敦煌研究;2008年02期
4 陈海涛;昭武九姓族源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文文;唐河北藩镇粟特后裔汉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斯哈娃特;罗布人族源及其方言中的蒙古语族语言词汇[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景平;北朝在华粟特人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尼扎吉·喀迪尔;粟特人对鄂尔浑回鹘(回纥)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4 支静;小月氏历史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熊义民;;粟特昭武王室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3 邵国田;;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金银器[J];考古;1978年02期
4 齐东方;张静;;唐代金银器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J];考古学报;1994年02期
5 陈国灿;魏晋至隋唐河西人的聚居与火yE教[J];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01期
6 林悟殊;火祆教的葬俗及其在古代中亚的遗痕[J];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01期
7 余太山;大宛和康居综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01期
8 赵超;;对史道德墓志及其族属的一点看法[J];文物;1986年12期
9 罗丰;;也谈史道德族属及相关问题——答赵超同志[J];文物;1988年08期
10 高永久;西域祆教考述[J];西域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义康;;唐代河朔移民及其社会文化变迁[J];民族研究;2007年05期
2 赵振华;;唐代粟特人史多墓志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3 吴超;;吐鲁番出土唐前期给粮帐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知宴;;唐代瓷窑概况与唐瓷的分期[J];文物;1972年03期
5 傅金城;;“一字师”和“一字徒”[J];诗刊;1980年02期
6 李久海;王建平;;扬州司徒庙镇清理一座唐代墓葬[J];考古;1985年09期
7 阮卫萍;;广绣《三羊开泰》图[J];紫禁城;1991年01期
8 李晖;宛转萦香骑 飘樦拂画k飑ぉぬ拼按騥臁狈缢卓悸訹J];东南文化;1998年03期
9 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10 旭翁;;形神兼备 呼之欲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J];北京工人;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之基;;佤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特点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叶静;Christelle Lenain;Serge Bauwen;Arturo Londono;Marie-Joseph Giraud-Panis;吴云林;Eric Gilson;;Apollo(DCLRE1B)的外切核酸酶在端粒复制中保护端粒及其内部结构的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双智;;陕西长武昭仁大殿[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4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5 姬永亮;;唐代误差思想略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7 傅宏;;中国人的宽恕性情及其相关人格因素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郭亮;;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探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宁川;俞聿修;;随机波浪的内部结构(Ⅰ)——三维随机波浪非线性速度场计算的理论模型[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任鹏举;江桦;闫镔;;平板探测器技术综述[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国华;西岗区文化惠民已蔚成常态[N];辽宁日报;2010年
2 记者 房名名;“春雨工程”走进宁夏[N];宁夏日报;2011年
3 杨傲多;城建要注重中华民族建筑和文化特点[N];法制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虎 通讯员 张德强 王金锁;雄县昝岗看文化[N];保定日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李建飞;走进机组 品味文化[N];石油管道报;2010年
6 实习生 贾晓霞 本报记者 刘尧;洛古波的两个舞台[N];凉山日报(汉);2009年
7 骆新农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浅析建筑企业文化特点及建设有效途径[N];安徽经济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小芬;电视节目要把握地方文化特点[N];桂林日报;2007年
9 记者 张轶;“一进博物馆 看到全大连”[N];大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建平;蚌埠大讲坛 期待与时代同行[N];蚌埠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2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骏;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5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少雷;唐代长安昭武九姓的婚姻类型[D];西北大学;2007年
2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新平;唐代诗体理论的文体学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10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16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1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