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泰民族起源和早期历史研究领域的新贡献——评黄兴球《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
本文选题:傣泰民族 切入点:早期历史 出处:《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Abstract]:......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分类号】:K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晓云;傣泰民族起源与傣泰民族文化圈的形成新探[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2 刘稚;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何平;;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4 弓秀丽;死亡笔记[J];新作文(高中版);2005年04期
5 郝长海;老舍赴美讲学时间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5期
6 杨绍学;泰族人来自哪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7 刀承华;;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沈长云;评鬻熊为火师说[J];江汉论坛;1984年01期
9 干乍尼·拉翁西,简佑嘉;关于泰族的发源地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10 卢美松,欧潭生;从陈第《东番记》看高山族早期历史[J];东南学术;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甫春;赵明龙;;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对壮泰族群的影响及其国际合作[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启高;;中国古植物学的早期历史[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钱健民;;军工企业要为西部开发作出新贡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谢毓寿;;南京地震台早期历史回顾——纪念李善邦教授一百周年诞辰暨南京地震台建台七十周年[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5 姚振民;关仁普;;愿机械工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A];科技进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讨会文集[C];2003年
6 杨昌铎;;侗族学者老有所为的新贡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石宗源;;加强理论研究 为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作出新贡献(代序)[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朱松山;刘盍松;;军校要为陕西和西部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3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润宇;;一切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兼论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理论的新贡献[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10 殷成川;;充分发挥科技团体优势,为繁荣和发展科技期刊作新贡献[A];全国科普期刊研讨会暨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家海;十六大的新贡献[N];安徽日报;2002年
2 记者 杭晓宁 徐泽龙;为实现我军装备现代化作出新贡献[N];中国航空报;2005年
3 任永亮;为“三大工程”做出新贡献[N];山西日报;2007年
4 张文岳;不负重托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作出新贡献[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傅云;切实做到严格文明公正高效执法 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作出新贡献[N];江西日报;2005年
6 蔡冬梅 吕梅;统一战线要为促进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7 实习生 刘一宁 记者 吴雅茗;为实施“八八战略”作出新贡献[N];浙江日报;2004年
8 任彬 王晓伟 刘希安;徐州海关为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N];徐州日报;2005年
9 记者 王尚锋 实习生 张锋;我市隆重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N];商洛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齐小英;陕西应为西部大开发做出新贡献[N];陕西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文革红;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2 于忠义;人类早期不确定性推断思想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3 肖贵清;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文斌;论江泽民同志对党建理论的新贡献[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戴回天;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新贡献[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程新平;论江泽民对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新贡献[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覃许学;壮泰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登峰;中国电化教育早期历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柳德才;评克鲁格曼理论对区域经济学的新贡献[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吕益国;杰斐逊与麦迪逊关系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霜;壮语、泰语亲属称谓之文化内涵[D];广西民族学院;2002年
9 吴圣杨;文明的传播与接纳[D];暨南大学;2006年
10 余向红;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前进方向[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4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2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