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泉州人的形成
本文选题:闽南文化 切入点:泉州人 出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晋江流域是福建南部(含闽南、闽西南)最早开发的区域。六朝以来,陆续有不少北方汉人迁入,因而在东晋时就在区域内设置了晋江县,为区域内有县级建置之始;晋江县在南朝陈代改为南安县,唐久视元年(700)于南安县东北界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改为泉州。土著越人、南来汉人和域外蕃客,共同生活在泉州这块土地上,经过长期的接触、交流、融合,彼此通婚,子子孙孙都认同泉州为自己的家园,且已形成特有的方言和特有的习俗,一个富有特色的人群———泉州人———就形成了。
[Abstract]:Jinjiang River Basin was the earliest developed area in southern Fujian (including South Fujian, South Minnan). Since the six dynasties, many Han people from the north moved in one after another, so Jinjiang County was set up in the area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county level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Jinjiang County was changed to Nan'an County in the Chen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and the first year of the first year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700). In the northeast boundary of Nan'an County, Wu Rongzhou was set up, and Jingyun County was changed to Quanzhou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e indigenous Vietnamese, the Han people from the south and the foreigners living together on the land of Quanzhou, After a long period of contact,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intermarriage,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ll recognized Quanzhou as their home, and has formed a unique dialect and custom, a characteristic crowd-Quanzhou people---forme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分类号】:K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孙明君;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剑清;陆机人格心态探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喻学忠;晚宋士大夫隐逸之风述论——晚宋士风研究之二[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谢重光;福佬人论略(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王晓卫;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诗人的交流心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何芳川;古代东非沿海的城邦[J];世界历史;1983年05期
8 侯力,张玉;论魏晋玄学与审美范畴形成的关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方一新;魏晋南北朝小说语词校释札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陈群;魏晋“才性”、“性情”之辩再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龚贤;;辛弃疾咏史词略说[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施建军;建安文学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9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D];扬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3 陈恩维;先唐诔文的文学化进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栗学英;义净译著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雄波;越名教而任自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毛永正;《世说新语》宋元话本语法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容;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及其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鹏;乐府古辞《江南》考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赵小东;《世说新语》兼语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航;论王弼人性论中儒道合流的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重光;;试论泉州人的形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剑顺;;从《厦门志》透视闽南文化[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胡沧泽;;唐宋社会变革与闽南文化的发展变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金明;;闽南文化与漳州月港的兴衰[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陈耕;吴慧颖;;日本侵略者对台湾文化政策的演变及其恶果——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桂炳;;泉州学研究与两岸民间文化交流[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郑学檬;;16~19世纪外国人眼中的福建——关于外国人看福建的笔记之一[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杨彦杰;;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吴幼雄;;试析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多元一体文化内涵[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刘锡涛;;历史时期晋江人才的兴衰变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蒋炳钊;;族群互动、重组与文化整合的历史考察——探讨泉州闽越族、汉族和回族的生成和历史变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文史伟;漳州人迁徙台湾的几次高潮(二)[N];闽南日报;2008年
2 陈炳坤;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N];中国文化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艳玲;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29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2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