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广西北部湾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海上交往
本文选题:广西北部湾 切入点:东南亚地区 出处:《学术论坛》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历史上东南亚地区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海上对外交往的主要地区。从特点上看,双方的海上交往早期以朝贡贸易为主,后期私人海上贸易逐步增多,对外交往带有很大的偶发性。交通条件的变化、移民和文化的传播是对双方交往产生持续影响的重要因素,这使两地间的交往不但具有了政治、经济交往的性质而且具有文化交往及传播的作用。正视这一段历史,可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借鉴。
[Abstract]:Historically, Southeast Asia was the main area of maritime exchanges in the Beibu Gulf region of Guangxi.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s, the early maritime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were dominated by tributary trade, and in the latter stage, private maritime trade gradually increased. Foreign exchanges have a great deal of chance. The changes in traffic conditions, the spread of immigration and cultur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have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not only makes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political, The nature of economic exchanges and the role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issemination. Facing up to this period of histor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th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作者单位】: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钦州学院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重大课题“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对策研究”(2015BMCA01)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笑盈;于向东;;战后越南华人四十年历史之变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01期
2 廖国一;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环北部湾沿岸──环北部湾沿岸经济文化变迁系列研究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邹立波;;略论明代董卜韩胡、杂谷二土司之争——兼论硗碛嘉绒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7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珍;熊昭明;;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J];考古;1998年05期
2 梁景津;;广西出土的青铜器[J];文物;1978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小玲;北部湾地区的古代居民探源[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贺圣达;;走向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黄雪莹;;马来西亚文化对北部湾经济、文化的影响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4年03期
4 卢丽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歌的艺术特点探析[J];音乐创作;2014年07期
5 吴小玲;;广西北部湾地区明清时期的海商文化与移民[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6 廖国一;白爱萍;;多元文化的交融:泛北部湾历史文化圈[J];学术论坛;2012年01期
7 李杨;;迎接“大北部湾”时代[J];中国西部;2010年Z7期
8 ;越南,北部湾畔做邻居[J];海洋世界;2004年08期
9 谢麟;;“北部湾画风”的形态及审美特征[J];南方文坛;2007年06期
10 蓝国兴;;基于话语修辞幻象的泛北部湾旅游形象塑造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洁明;;图书馆应积极为北部湾发展服务[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8年年会暨第26次科学讨论会论文评选集[C];2008年
2 卢昭清;;关于发展广西北部湾沿边地区经济的思考[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戴英历;;引人财物大集聚 促北部湾大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北部湾畔的璀灿明珠[A];城市社区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黄树茂;覃乃勉;;北部湾区域经济开放开发与高校教育文化支撑的构想——关于构建北部湾大学城的理论思考[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宁宇;;借开发北部湾之契机促产业链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蓝永耀;;营造良好软环境 用好北部湾开放开发政策[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谭善梅;;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跨越式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兆麟;曾孟佳;;北部湾划界后我国渔民转业转产对策研究[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忠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正华;让北部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N];光明日报;2007年
2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陈元;加快北部湾的开发合作具有重要意义[N];广西日报;2007年
3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刘建文;泛北部湾旅游合作发展的方向和建议[N];广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亚明 覃文宇 采写;携手推进北部湾崛起[N];广西政协报;2007年
5 姜峗邋王军;10年内,泛北部湾将令人兴奋[N];人民日报;2007年
6 郭怀沔;北部湾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包松娅;北部湾正形成强大资本吸力[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苗燕;北部湾发展银行胎动[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谢晓冬;筹谋“北部湾银行” 广西划定南宁商行重组路线图[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谢晓冬;四大行较劲北部湾 国开行“搅局”[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娜;北部湾海底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阙晋园;港城互动发展研究:北部湾港口群与城市群的实证[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马兆蔚;北部湾(广西)经济区金融合作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云锋;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与泛北部湾国家旅游交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玉斌;面向东盟的北部湾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平阳;广西北部湾沉积物高分辨率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6 郭云卿;基于北部湾经济建设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7 曾大伟;明代北部湾地区海防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8 姚远;北部湾海陆一体化下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9 谢童伟;广西北部湾港口经济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燕;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31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3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