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回族政治意识与国家认同——以1946年国民大会回民代表名额之争为例
本文选题:国民大会 切入点:回民代表 出处:《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摘要】:抗战结束后,依据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案》等决议案,1946年11月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尽管此次"制宪国大"召开在国内政局纷争扰攘的背景下,但对于民主政治企盼已久的中国社会各界仍然对其抱以极大热情,寄予很高的期望。人们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国民大会及相关内容提出种种看法和要求,表现出人们对民主宪政的渴盼和极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回民的国大代表名额问题即是在此过程中由回族社会提出,并经回族社会各界的多方呼吁力争,获得一定解决。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回族社会的近代政治意识与高度的国家认同意识。
[Abstract]:Afte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was held in Nanjing in November 1946, in accordance with resolutions such as the Chongqing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case." although this time, the "Constituent National Congress" was hel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domestic political disputes. Howeve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still have great enthusiasm and high expectations for the long-awaited democratic politics in China. People have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demands on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and related contents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s. Showing people's desire for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ir high enthusiasm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question of th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s to the National Assembly of the Hui people was raised by the Hui community during this process and was vigorously sought by various sectors of the Hui community. 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moder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high national identity consciousness of Hui society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
【基金】: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代中国回族的双重认同》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NXBMZ04
【分类号】:K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蛟;;“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成敏;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徐广东;;后现代视阈下的中国公共行政[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刘福森;;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近代变革[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4 刘会军,郑率;论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制约因素[J];东疆学刊;2003年03期
5 陈辉,谢世诚;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4期
6 刘伟;;孙中山对议会制度的探索与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7 石建国;辛亥革命与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陈秋云;美国宪政思想对近代中国宪政的影响述评[J];法商研究;2005年02期
9 陈雷;郭从杰;;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康桂萍;;论“联省自治”思潮及其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顾成敏;;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文红玉;;民初联邦思想与联省自治运动[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琼;型塑与变革: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妇联组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欧阳湘;近代广东司法改革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3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4 孙丽君;法律变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黎瑛;权力的重构与控制:新桂系政府行政机制和政府能力研究(192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7 向芬;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徐中林;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张长虹;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曾桂林;民国时期慈善法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永;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法制变革(1912-1928)[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孟超;论我国公民身份认同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薛长刚;自由与权力间的徘徊:中国国家社会党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4 李秀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文官考试制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浙江省临时参议会研究(1939-1946)[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爱华;1912年关于省制改革的争论[D];苏州大学;2010年
7 宋达;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杰;从狂乱到革命——对闽西地区共产党乡村动员的研究(1927-1934)[D];复旦大学;2010年
9 徐德峰;论孙中山党治思想对国民党宪政实践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0年
10 陈娟;盛世才时期新疆公务员队伍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会军;郑礼丽;;晚清民国时期现代选举制度研究述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刘会军;张雪;;晚清民国期间三次选举论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3 于彦君;;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第一次宪政运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1期
4 房向东;;胡适的两次“竞选总统”[J];领导文萃;2010年08期
5 郑率;;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对宪政的态度[J];史学集刊;2010年03期
6 郭存孝;;感怀良师关吉罡[J];钟山风雨;2010年02期
7 贾孔会;王坤;;宪政的跳跃与跌落:1945-1946年中国政治制度变迁浅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强;;浅论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与抵货运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易青;;“行宪”后的立法院[J];民国档案;2010年02期
10 刘峰;;简析对国民党政府“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的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青;;合作、斗争与发展: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研究初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李远华;;孙中山对民国政权的设计及对我国建立现代民主的启示[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新山;;英国的海洋渔业管理机构及其渔业法规[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希坡;;再谈关于1949年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几个理论问题[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禹江;;民族危机下的中国自由主义——以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廷湘;;政局动荡时期中国学人的生存样态——从李思纯《金陵日记》、《吴宓日记》、《胡适日记》中窥见[A];一九四○年代的中国(下卷)[C];2007年
7 刘维开;;中国国民党六届临时中全会研究[A];一九四○年代的中国(上卷)[C];2007年
8 孟庆超;;论董必武政治法律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9 翁有为;尹涛;;抗战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认识——以张君劢为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孙俊杰;;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A];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民盟中央副主席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吴正德;由《民主之澜》想到的[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彼得·圣吉;中国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世界意义[N];学习时报;2010年
3 记者 杨俊 李潇;连环爆炸折射伊拉克政坛困局[N];人民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孔生;三古建筑有望青春再现[N];扬州日报;2010年
5 巨文辉;“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山西[N];山西政协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臧运祜;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演变过程[N];团结报;2010年
7 薇拉;1-4月 白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N];远东经贸导报;2010年
8 张雪梅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追忆延安时期中共舆论支持民盟西北总支部往事[N];各界导报;2010年
9 记者 李学华;南非各界欢送我驻约堡总领事[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驻南非记者 裴广江;南非力避排外事件[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苏国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宁文晓;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宪政理念与实践考察:1925-1948[D];南开大学;2009年
5 荆月新;民国末期中央立法权的思想与文本研究(1947—1949)[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6 赵文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中间势力政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静熔;《独立评论》的宪政思想[D];重庆大学;2008年
8 叶兴艺;现代中国第三势力宪政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景岚;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举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阳;从北京到北平:国都南迁与北方的社会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全武;学者言政:萨孟武民主宪政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刘维生;试论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的几次论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治明;1940-1946年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的追求与探索[D];河南大学;2010年
6 王海荣;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达;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栗忠;张友渔早期民主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李旭娟;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高鹏翱;《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制定过程浅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6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66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