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桂西壮族土司的宗族制度
本文选题:明清时期 切入点:桂西 出处:《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摘要】:在唐宋以来的桂西地方历史中,统治阶层演化的历程是以姓氏集团为中心的,这一脉络在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下被延续并得以强化。明中期以后,随着全新宗法思想在帝国内的兴盛,桂西边陲的土司阶层亦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宗族化过程,既满足了朝廷重视系谱的需要,也为其统治提供了新的组织架构。更重要的是,宗族话语已成为土司表达国家认同、创制汉人族群身份、控制地方不可或缺的手段。
[Abstract]:In the local history of western Guangxi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ruling class was centered on the surname group, which was continued and strengthened under the Tusi syste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fter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new patriarchal clan thought in the empire, the Tusi stratum in the western border of Guangxi also experienced an obvious patriarchal process, which not only satisfied the need of the imperial court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edigree, but also provided a new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its rule.More importantly, clan discours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eans for Tusi to express national identity, create ethnic identity of Han people and control local area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分类号】:K28;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全伟;试论广西土官官族内的封建宗法形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3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4 李全伟;试论广西土官与土民、家奴、土兵的宗法封建关系[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5 XZ田诚之;高凯军;贺崇武;;唐宋时期华南少数民族的动向(下)——重点考察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少数民族[J];民族译丛;1986年02期
6 井上彻;宗族的形成和构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黄家信;试论壮族的“峒”[J];学术论坛;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2 孙修远;;泛政治化背景下的家族秩序续建——以苏北乐安堂孙氏两次修谱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金俊;;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张金俊;;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道德控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张金俊;王文娟;;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黄青仟;;恭城瑶族自治县宗族形态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侯宣杰;明清商人会馆中的封建宗族文化探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马丹丹;;匪患冲击下的民间宗教重建——十一联保的启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刘军;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与宗族形态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10 朱静辉;;理念与现实的调和:宋代以降宗族重建思想的历史演进[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2 林忠;;闽台宗祠祭祀的传承——以晋江安平高氏宗祠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3 刘朱紫;;从闽台冬至祭祖看闽台的宗族文化[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4 黄海妍;;清代以来广州城中的合族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因[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邓金凤;;岑毓英与“岑仲淑墓”[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黄继先;;宫保府与壮族土司文化[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8 卞利;;作为村规民约的明清徽州族规家法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吴思红;;论村民自治制度下乡(镇)村关系与农村社会动员[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10 王敬尧;;农村政策运行中的乡村干部暗行为分析——以Y乡为观察对象[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8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伟;从“棚民”到“归德”[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波;壮族当代乡规民约与乡村整合:以龙脊村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梁刚毅;近代广西民族间的对外经济交往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余清良;明代福建地区基层乡治组织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魏霞;传统中的抗争——清前期广东女性角色探析[D];暨南大学;2002年
9 马莉;广西汉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琴;抗战时期广西与中央金融业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2 华思文;傣泰民族的“勐”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志伟;;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臻铭;秦红;;近五年我国土司历史文化研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沈乾芳;;明代至民国时期彝族上层女性的地位及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3 胡泽学;;三晋地区明清时期的农具[J];当代农机;2011年08期
4 胡海义;吴阳;;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袁叶丰;;论万物有灵论下的植物崇拜——以壮族“z堋背绨菸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6 王群英;;明清时期男旦“走红”现象的维度蠡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秀萍;朱海燕;朱旗;;明清茶学思想的审美内涵——以茶诗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尹明;;壮族铜鼓习俗[J];歌海;2011年04期
9 吴启纲;;明清时期的烟文化现象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10 王晓霞;;明清湟水流域藏族人口数量及分布地域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文学;;从商业教科书看明清晋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李剑平;郑庆春;;明清时期的晋商民居[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范沛潍;;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9 唐建军;陈学文;仇名虎;胡永吉;;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沈e,
本文编号:1720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2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