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本文选题:甘薯 切入点:传播 出处:《农业考古》2013年03期
【摘要】:清雍正十一年四川首次出现了种植甘薯的记载,到了乾隆时期,甘薯在四川的种植开始较快地扩展,道光年间其种植已极为普遍。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对四川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发挥救灾、充饥的重要作用,改善了民众的饮食生活;充分展示味甜、可塑性强的特点,丰富了四川饮食的品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还升级为工业化食品,方便了民众的饮食生活。
[Abstract]:The planting of sweet potato was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Yonzheng of Qing Dynasty in Sichuan. By the Qianlong period, the cultivation of sweet potato in Sichuan began to expand rapidl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weet potato was very common in Daoguang.The spread of sweet potato in Sichua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od culture of Sichuan.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aster relief and appeasing hunger, but also improves the people's dietary life, fully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weet taste and strong plasticity, and enriches the variety of Sichuan diet.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 also upgraded to industrial food, convenient for the people's diet.
【作者单位】: 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K29;TS971;S5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玲;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J];古今农业;2004年02期
2 李映发;清初移民与玉米甘薯在四川地区的传播[J];中国农史;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郗光辉,王建军,王庆美,李新国,董希文,颜廷进,于开乐,王大箴;甘薯抗病亲本材料的筛选与利用[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2 黄成星,郭新平,李艳霞,仇登楼,苟艳丽,王纪娟;食用型甘薯齐宁8号优化栽培数学模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3 李素真,黄成星,李艳霞,王春兰,段成鼎;甘薯新品种齐宁9号优化栽培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4 井水华;段成鼎;范建芝;杨淑娟;周红梅;王春兰;李艳霞;黄成星;;不同土壤类型对甘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5 李艳霞;段成鼎;井水华;范建芝;杨淑娟;黄成星;;甘薯新品种齐宁13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6 李艳霞;井水华;范建芝;周红梅;黄成星;;优质食用型甘薯齐宁12号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7 陈凌云;刁英;杨新笋;胡中立;;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8 郭其茂,杨立明,陈赐民,卢春生;福建省甘薯生产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9 王庆南;林久军;朱坤;赵荷娟;程润东;;苏薯8号的产业化贮藏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10 杨海莹;;马铃薯在山西的本土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娜;王玲娟;;从巴蜀菜名的独特视角品析中国文化底蕴[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孙厚俊;杨爱梅;赵永强;谢逸萍;;30%辛硫磷微胶囊剂防治甘薯地下害虫效果评价[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3 宁运旺;张永春;朱绿丹;汪吉东;许仙菊;胡永红;;甘薯的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分配特性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健吾;;发展中的变迁——四川宁南县西瑶乡拉落村布依族调查[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罗丽萍;甘薯叶柄藤中试综合提取的活性多糖、类黄酮构成及生理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3 李相五;中国餐饮业老字号的民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傅玉凡;稀有植物紫肉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主要性状与影响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世学;设计学视野中的重庆湖广会馆与河南山陕会馆之比较[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方志戎;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余韩开宗;薯蔓特性与施肥对甘薯块根形成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4 钟婷婷;论四川金钱板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特性[D];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
5 熊姝闻;成都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D];山东大学;2011年
6 何雨维;成都市近代居住建筑保护现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孛鹏旭;清代洮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开发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姗姗;清代沂沭河流域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尚阳;北京政府时期粮食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鲁炜中;北川羌族传统建筑美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学文;;番薯入闽史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7年04期
2 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J];古今农业;1988年01期
3 佟屏亚;;试论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及其发展[J];古今农业;1989年01期
4 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J];古今农业;1989年02期
5 张家炎;;中国古代作物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J];古今农业;1990年01期
6 闵宗殿;;海外农作物的传入和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古今农业;1991年01期
7 吴建新;;关于明清时期广东粮食问题的再探索[J];古今农业;1991年02期
8 张芳;;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垦殖及其影响[J];古今农业;1995年04期
9 张家炎;清代湖北的杂粮作物[J];古今农业;1996年01期
10 衣保中;清代东北的农作物种类与分布[J];古今农业;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四川省烹饪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圆满结束[J];四川烹饪;1995年05期
2 ;编辑部新年问候及地址变更启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秦文军;;“我要活到200岁”——“黄埔老人”蒋平叔的养生经[J];健身科学;2011年04期
4 照山;;再谈《四川边茶》的始由及其它[J];茶业通报;1984年06期
5 朱国良;;正本清源话藏茶[J];广东茶业;2007年03期
6 ;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四川赛区)暨四川省第四届烹饪技术大赛即将举行[J];四川烹饪;2009年03期
7 ;四川第四届烹饪大赛4月10日开赛[J];美食;2009年04期
8 林漱峰;;武都究在何处?[J];中国茶叶;1982年06期
9 赵世林;西南茶文化起源的民族学考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期
10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纂工作已正式启动[J];四川烹饪;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宇;销售过程,也是推广茶文化的过程[N];雅安日报;2008年
2 侯雪轶 刘巨平;四川提出“和谐家庭”六条标准[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晓雪;都是“打屁股”惹的祸[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高柱;借助“外力”保得住婚姻不“破裂”吗?[N];工人日报;2006年
5 安明霞;茶祖故里迎来茶界盛会[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宋舒娟 戴震雄;旅游消费注意三大关键词[N];成都日报;2005年
7 林涓;专家提醒:认真辨别避免将其他瓶装水误当矿泉水[N];经理日报;2008年
,本文编号:1727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2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