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灌区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浙南丽水通济堰为例
本文选题:水利灌区 + 水利管理体制 ; 参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通济堰灌区位于今浙江丽水市境内的碧湖盆地。由于灌溉用水分配、堰坝及其支渠维修、水利事务管理及运作等需要,灌区形成了系统的管理体制:(1)至迟至南宋初期,灌区依据户等高下和田亩多寡形成堰首—上田户—甲头—(?)头—叶穴头等以地主阶层为首的管理形态,其中赤历、堰簿的使用,可能借用了官府户籍赋役系统的某些渠道,但并未与赋役体系融汇,而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2)明代,灌区的管理体制表现为堰长—总正—公正制,其基础则是官府的里甲赋役系统。此种体制之形成,与地主、田户离土城居而导致灌区领导权的空缺密不可分。灌区管理体制受赋役体系影响的趋势明显加强。(3)清代以降,随着赋役制度的变革和"乡绅群体"的形成,灌区确立以"乡绅"为主体的总理、董事制。"乡绅"凭藉自身地位及官府之授权,介入"水利"事务,并通过水利秩序之建立与维系,重构地方秩序,突显自身在地方社会中的权威。通济堰灌区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演变,受到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特别是赋役制度、当地土地占有方式、地方社会的内在脉络等诸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Tongji Weir Irrigation area is located in today's Lishu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he Bihu Basin.Due to the need of irrigation water distribution, the maintenance of Weir and dam and its branches and canals, and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ffairs,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formed a systematic management system: 1) up to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at the latest.The irrigation district forms the Weir head-Shangtian household-A head-a head of water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mu and the number of mu in the household.Tou-Ye Cave head is the management form headed by the landlord class, in which the use of the Chili and the Weir may have borrowed some channels from the offici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servitude system, but they did not merge with the tax service system, but kept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tate.) in the Ming Dynasty,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irrigation district is the system of Weir length-total justice-justice, and its foundation is the system of duty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The formation of this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ck of leadership by landlords and field households.The trend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irrigation district was influenced by the system of taxation was obviously strengthened. (3)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tax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quire group",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prime minister and director with "squire" as the main body. "By virtue of their own status and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squire "intervened in the" water conservancy "affairs, an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order, it reconstructed the local order and highlighted its authority in the local society.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 Tongjiyan Irrigation area are influenced or restricted by the local control system, especially the servitude system, the local land tenure mode, the internal context of the local society, and so on.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9;F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商传;明代的社会主导群体[J];东岳论丛;2005年01期
2 林昌丈;;“水利灌区”的形成及其演变——以处州通济堰为中心[J];中国农史;2011年03期
3 刁培俊;;乡村中国家制度的运作、互动与绩效——试论两宋户等制的紊乱及其对乡役制的影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任荣;;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学和文学上的考辩——与冯其庸先生商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龚光明;杨旺生;;元代农业灾害成因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8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9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10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小虎;劳动分工与市场起源[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曾忠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5 熊慧勇;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10 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刁培俊;宋代的富民与乡村治理[J];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3 王曾瑜;宋朝乡村赋役摊派方式的多样化[J];晋阳学刊;1987年01期
4 鲁西奇;董勤;;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04期
5 熊元斌;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J];中国农史;1993年01期
6 张芳;中国古代淮河、汉水流域的陂渠串联工程技术[J];中国农史;2000年01期
7 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J];浙江学刊;2003年03期
8 包伟民;走向自觉——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J];浙江学刊;2003年03期
9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03期
,本文编号:1736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3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