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背景下的山西生态系统剧变及社会影响
本文选题:特大干旱 + 丁戊奇荒 ; 参考:《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摘要】:光绪初年的特大干旱使山西及中国北方多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一次剧变,剧变过程中相继开始出现以下变化:第一,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第二,以人为主体的消费者大量死亡;第三,分解者异常增多,致疫微生物横行导致瘟疫流行。以上三方面变化以及此次生态演变的特殊性显示生态系统出现剧变。夏季风活动异常减弱引起的极端干旱气候是造成生态系统剧变的根本原因。人作为特殊消费者,又是当时消费者的主体,其极端生存行为使生态剧变程度加深。生态剧变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社会秩序紊乱,还包括劳动力短缺、救灾压力大等社会多方面的变化。灾后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较快,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缓慢。
[Abstract]:The severe drought in the early years of Guang Xu caused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ecosystems of Shanxi and many region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which the following changes began to occur: first,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ecosystems; and second,Third, the number of decomposers increased, and the epidemic was caused by epidemic microbes.The above three change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cological evolution show that the ecosystem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Extreme arid climate caused by abnormally weakened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is the root cause of ecosystem upheaval.As a special consumer, man w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umers at that time, whose extreme survival behavior deepened the ecological upheaval.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ecological upheaval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moral and legal aspects of social order disorder, but also includes the shortage of labor force, relief pressure and other social changes.The restoration of artificial and semi-natural ecosystem is faster than that of natural ecosystem after disaster.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
【分类号】:Q14;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洞;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背景、任务和建议[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2 魏贵红,魏林,王智;解说生态系统[J];内蒙古林业;2001年09期
3 施晓清,赵景柱,吴钢,欧阳志云;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4 龙华;;长江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Ⅱ.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立法[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张乃莉,王娓,郭继勋;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4年03期
6 Jerry Melillo;岳天祥;;《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评述二[J];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7 张永民;赵士洞;;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7期
8 于文金;;地震灾害对四川省区域生态系统危害及损失评价[J];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9 郝云龙;王林和;张国盛;;生态系统概念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2期
10 刘丽梅;;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瑛;孙振华;;人才生态系统揭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六君;;生态系统突变及其理论研究进展[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正春;安黎哲;王勋陵;;关于生态系统的“生态穴”模型[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剑丰;;生态系统多稳态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X;;生态系统的预启动机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柏智勇;章建文;;生态系统的若干控制问题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7 覃开展;周全连;;关于建立生态系统价值“双值法”评估体系的探讨[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8 孙艳青;张海燕;王颖;;生态系统调节、保护功能的量化分析——以某高速公路生态验收调查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郑贵鸿;;石家庄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任海;唐小焱;彭少麟;;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生态系统恶化威胁人类健康[N];中国气象报;2000年
2 广东省鹤山市农信联社 彭立文;构建农信生态系统 实现共同联动发展[N];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2014年
3 记者 董映璧;俄开发出最优生态系统存在模型[N];科技日报;2006年
4 刘恕;1360名科学家认为地球不“健康”[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晓丽;生态系统可持续是生命延续的前提[N];辽宁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蔡岩红;80%近岸生态系统亚健康或不健康[N];法制日报;2013年
7 徐旭忠;消失的鱼群:长江生态系统的“病危通知书”[N];新农村商报;2013年
8 景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9 红尘 学红;生态系统恶化危及人类健康[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10 刘平;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N];中国信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雨;省域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勇;时滞浮游生态系统的分支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曾琳;区域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4 叶属峰;大型工程对长江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
5 关峻;复杂生态系统的无标度理论研究及其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陶金;中国耕地生态系统运行效应与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方显瑞;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陈洪全;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垦区生态系统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学真;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10 范学忠;崇明东滩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钇蒙;河南省种植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吕赛霞;Web 2.0服务生态系统的挖掘与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端;具有持续性生态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D];江苏大学;2016年
4 赵倩竹;东莞市城市化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想;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D];延边大学;2016年
6 卢雯;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7 王艳庆;洗护生态系统构建及其健康评价体系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8 王贝贝;几类浮游生物生态系统的扩散和时滞动力学机理[D];温州大学;2016年
9 孙浩;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韦金昌;复杂生态系统的广义信息熵理论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38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3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