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民俗学视野下的西藏民俗文化研究回顾

发布时间:2018-04-18 15:23

  本文选题:西藏民俗文化 + 民俗学 ; 参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学术界对西藏民俗文化的研究已进行了半个世纪,初步建立了"西藏民俗文化论"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民俗学传统研究领域与新兴研究领域的有机组合,但也存在研究模式固化、解释能力有限等问题。应该突出民俗学学科特色,提高理论转化水平,进行应用性实践的有益探索,促进西藏民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Abstract]: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studying Tibetan folklore culture for half a century, and have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ibetan folklore culture theory", forming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lore research fields and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mode and the limited ability of explan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should be highlighted,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he useful exploration of applied practi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ibetan folklore culture should be promoted.
【作者单位】: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藏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XMZ067) 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构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ZJRW46)
【分类号】:K8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雯;;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洪记;;夏尔巴习俗述略[J];中国藏学;1991年03期

3 次仁德吉;;浅谈西藏拉萨的人名与民俗文化[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4 李文博;郝文渊;周鹏;;西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析[J];北方园艺;2014年06期

5 张晓莉;钱小荣;;提升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24期

6 兰荣芬;陈秀芝;杨刻俭;;青藏铁路对西藏民俗文化的影响[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3期

7 刘小钊;吕龙;吴弋;;体验藏族民俗 感受雪域风情——西藏民俗风情园规划创作思路与手法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2010年04期

8 徐东明;董希媚;;试论西藏民俗的社会功能[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闭海霞;;青藏铁路运营对西藏民俗文化的影响及其开发对策[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7期

10 周爱明;西藏行会民俗[J];民间文化;199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曾衍生;林芝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旺宗;拉萨地区节日的发展演变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分析[D];西藏大学;2008年

3 才让扎西;《格萨尔》中的商业民俗事象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4 程忠红;拉萨地区民俗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5 索朗措姆;山南邦典民俗文化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6 高野优纪(Takano Yuki);藏族轮回思想及其民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方金华;;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7 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8 尹得举;叶苹;;西安mP灞河生态区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9 朱慧贤;;花腰傣的劳动生产民俗与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以捕鱼习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10 武抒祖;;远古心灵的一面镜子——甘肃会宁境内丧葬礼仪的巫术文化心理探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呼致伟;;解读七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尉富国;;西部大开发与右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忠才;;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的民俗学、经济社会学视角——对同心县、利通区农村的实证研究[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雪慧;;明代藏区施政及其对藏族社会之影响[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风俗——兼论传统风俗与传统社会[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海德;;中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民间信仰”概念的认知与检讨——附带论及中国社会中宗教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8 麻三山;;民俗文化村开发设计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9 文忠祥;;信仰民俗与区域社会秩序——以青海土族纳顿、醮仪、六月会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10 冯雪红;张廷刚;;经济发展与文化生存——现代语境中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伟;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对乡镇、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邢玉梅;鲁迅与民俗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莲纯;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芳;;浅析乡村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2 徐静;王万喜;;我国主题公园研究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3 杜云路;杨庆;皮银姣;马丽;;云南石林乡村旅游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4 王媛;方法林;;乡村古镇旅游文化载体的发掘创新——以乌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5 于真真;王至诚;张志国;;鲁中南地区山地村落景观规划研究[J];北方园艺;2008年05期

6 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杨立川;;传播民俗刍议[J];今传媒;2007年05期

8 谢青松;陈光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9 张晓雯;;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李艳娜,胡波,党庆;西藏旅游业的现状及前瞻[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 康洁平 张丽帆;[N];中国服饰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琴;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慧玲;延边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2 汪永萍;甘南藏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王泽巍;福建省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孟志刚;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生;历史学与民俗学关系析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2 陈泳超;我对于民俗学的学科理解[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3期

3 刘德龙;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民俗学"——读江帆的《生态民俗学》[J];民俗研究;2004年04期

4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6期

5 戴岚;西方民俗学与文学之“民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廖明君;张士闪;;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张士闪教授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6年04期

7 李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读后[J];民俗研究;2006年03期

8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9 尚光一;;我国民俗学教材的回顾与思考——以五部代表性民俗学教材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民俗学研究的新路径[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田国男;关敬吾;王汝澜;;民俗学研究的出发点[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2 萧放;;钟敬文与历史民俗学的学科建设[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钟敬文;;序言[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4 理查德·多尔逊;田小杭;;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5 上野和男;陈秋帆;;都市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6 石国义;;论民俗学在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地位[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7 肖立;;礼失求诸野:论钟敬文的民俗学研究[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陶思炎;;回忆钟老的几点教诲与鼓励[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9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10 田克华;;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退位与升温[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萍;云南省民俗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新兰 沙岩;芬兰民俗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翟江玲;民俗学发展重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杨敏;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民俗学小史[N];北京日报;2002年

6 曲彦斌;民俗学应为社会进步作贡献[N];光明日报;2002年

7 辽宁社会科学院 吴世旭;民俗学:先看懂自己[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黄敏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蔡丰明;民俗学真到如此境地了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李霞;民俗学向哪里去?[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张晶;《中国艺术民俗学》略评[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D];山东大学;2007年

2 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盖新亮;常识——一个民俗学的范畴和研究向度[D];温州大学;2009年

5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杨春;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影视记录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娜布其;蒙古马鞍具的民俗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琚利芬;洋节在上海发展转型的民俗学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向奎;孙作云民俗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茅正圆;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8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68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2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