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敦煌手卷P.T.1287,P.T.1286,P.T.1288来探究吐蕃时期记载历史的参照框架
本文关键词:由敦煌手卷P.T.1287,P.T.1286,P.T.1288来探究吐蕃时期记载历史的参照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藏大学》 2011年
由敦煌手卷P.T.1287,P.T.1286,P.T.1288来探究吐蕃时期记载历史的参照框架
拉毛加
【摘要】:所谓的史学形成,是经历了“成文记事”、整理“口耳相传”、进行“历史编纂”的漫长历程。中国史学从商代时进入“成文记事”时期,而藏民族的史学是在公元八世纪“成文记事”的时期,大体经历了整理口耳相传使之成文及汇集口耳相传、成文记事;进行编选有两个步骤分类编纂及系年编纂两种体裁。本文中除了前言和后记,共分为三章九节。第一章中主要阐述口耳相传的历史。语言是人类叙述自身历史的最古老的工具,是通过一代代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历史,这种口耳相传历史在藏语中称之为ngag rgyun。因此本章中加以分析以往学者对ngag rgyun的定义,同时对此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往学者对ngag rgyun分类众说纷纭,各抒己见,通过对前辈们对ngag rgyun分类的总结和分析后本人认为ngag rgyun可以分为lha sgrung(拉仲)和sgrung(仲)。拉仲也就是神话,神话与历史事实在上古时代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因为当时人们的观察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对往事的记忆从一开始就与事实不同。跟历史往事无关的神话可以称为纯粹的神话,但各国各民族的古老历史都离不开神话所以这时候的神话不是想象中创造的那种神话,而是历史。在口耳相传中神话与史话的界限混沌不清,神与人往往部分。近世学者或习惯于区分原始神话与古史传说,以便确定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实则初始形态的口耳相传的历史并无这样的区别,因为各部族的始祖诞生神话与图腾文化同时也是它们各自的历史。 Sgrung(仲)体裁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方法(纪事本末体)来记载历史。这种以仲为体裁的,在敦煌吐蕃文献P .T.1286中的止贡赞普、达布聂息、囊日伦赞、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与卫氏之盟誓、松赞干布灭象雄、松赞干布与禄东赞宇松、赤都松赞普、钦陵与王孝杰之论战、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等不同的仲体共十二部,其中本人以止贡赞普的仲为依据,断定从这时候起,吐蕃正式以仲体裁来历史叙述和记载历史。仲体就是原原本本的叙述,有来历,有结果的以事件为中心的本末体叙述方法;也就像叙述故事一样记载历史。本人所断定这种记载历史的构架并不是我所独创,也不是在藏族记载历史时没有出现过的,这种记载历史的框架在世界上很多民族应用过。如,汉文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综观上述,仲体裁是吐蕃时期记载历史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中主要阐述吐蕃时期三种历史记载参照框架中的第二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方法--世系体,藏文中称为rabs。此种体裁在传统历史叙述中占十分重要地位,同时历代学者对rabs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本人对rabs的产生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敦煌吐蕃文献P.T.1286 P1.544、P.T.1287 P1.559、P.T.1286、P.T.1283中所记载形式来的考据吐蕃时期已采用了rabs这种体裁框架来记载吐蕃王室和大臣贵族的族系。 第三章中主要阐述吐蕃时期三种记载历史参照框架中的第三种,以年代为中心的叙述方法--编年体。这种体裁是沿着时间与空间顺序展开;更为注重时间的连续性,因此在历史叙述的时间上更为鲜明。藏语中可以称之为Lo rkyus,也称之为大事记年,而在汉文史书中把这种体裁称之为编年体。当代藏族人把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编成书后称为Lo rkyus。在追溯Lo rkyus这一词的来历时发现,在我们所说的Lo rkyus这一词的产生是从敦煌吐蕃文献中的以年代为中心的这种记载方法演变而来的,也可以说这一词从年代为中心的记载方法逐渐成为人们把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成书的书名。总之根据敦煌吐蕃文献P.T.1288的体裁和形式来考据吐蕃时期藏语中的Lo rkyus和大事记年,或编年体是个年代为中心的记载历史框架或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彬;;论早期史传叙事对传统小说叙事的贡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张月芬;试论敦煌吐蕃历史文献的文献学与历史学价值[J];西藏研究;2000年02期
3 保罗;;解读敦煌吐蕃文书P.T.1286号写卷及其历史内容[J];西藏研究;2008年03期
4 赵天英;杨富学;;敦煌文献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谢保成;从口述传说到历史编纂——中国史学起源问题之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安敏;《史记》的叙事结构系统[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宋初健;《史记》的史笔和文笔[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峻旭;文学与历史之间[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清华;《史记》中的神话和神异性记述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张广智;;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职责——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河山之恋”[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先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郭少琼;;关于史学家任务的一点杂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周毅;;从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看历史观在历史教育中的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朱春龙;;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董红刚;张琴;方新普;;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5期
10 田峰;;吐蕃时期周边交通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王宏波;;“成王称霸”——逐渐形成的民间故事[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宏波;;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心理辨析[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安玲;;从传统京剧的衰微看艺术形态的边缘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7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9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状振;;中国电视经营管理工作三十年机制流变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欣华;明代疫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淦;《百家讲坛》带给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丽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情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学跃;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孙以昭;司马迁的“互见法”及其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3 侯忠义;《史记》与神话传说——《史记与文学》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4 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3年04期
5 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王尧;陈践;;吐蕃职官考信录[J];中国藏学;1989年01期
7 褚俊杰;;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续)——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J];中国藏学;1989年04期
8 王继光,郑炳林;敦煌汉文吐蕃史料综述——兼论吐蕃控制河西时期的职官与统治政策[J];中国藏学;1994年03期
9 保罗,泽勇;吐蕃历史人物罗昂小考[J];中国藏学;1994年04期
10 孙林,张月芬;藏族传统史学的体系及其史学观念的总体特征[J];中国藏学;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行人”、“行人部落”[J];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2 罗润苍;;有益的探索——《敦煌吐蕃文献选》简介[J];西藏研究;1985年01期
3 王维强;;吐蕃盟誓的形式演变及其作用[J];中国藏学;1992年02期
4 金雅声;束锡红;;英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与吐蕃早期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邹立波;;7~9世纪康区佛教及其特点研究[J];西藏研究;2007年03期
6 侯希文;;汉藏石刻档案比较——以秦朝与吐蕃为例[J];兰台世界;2008年16期
7 王中旭;;吐蕃时期敦煌壁画中天龙八部图像辨认[J];中华文化画报;2009年10期
8 张延清;;吐蕃敦煌抄经制度中的惩治举措[J];敦煌研究;2010年03期
9 张慧;;吐蕃时期赞普的婚姻与继承——吐蕃史读书札记[J];西藏研究;1993年01期
10 周云水;;吐蕃伦理文化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离;;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陆离;;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李永宪;;吐蕃“赫面”习俗的考古学观察[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4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谢爱泽;;壮族医药口碑资料研究[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尧;;吐蕃文献叙录[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霍巍;;于阗与藏西: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两地间的文化交流[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陆庆夫;陆离;;试论吐蕃统治郭煌的基层组织[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佛教研究的成果与问题[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唐燮军;;两晋南北朝史体优劣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佐藤有希子 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刘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兴碧;[N];山南报(汉);2006年
3 曾庆斌 朱琳;[N];人民邮电;2005年
4 陶磊;[N];文艺报;2007年
5 记者 王朝霞;[N];甘肃日报;2006年
6 根秋多吉;[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7 吴健礼;[N];西藏日报;2006年
8 山南地区旅游局 提供;[N];西藏日报;2006年
9 李然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黄蔚;[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经变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任小波;吐蕃盟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多杰;藏族本土法的衍生与成长[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中旭;阴嘉政窟[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张屹;吐蕃时期藏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易小平;西汉文学系年[D];山东大学;2005年
8 王媛;《今文尚书》文本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顾乡;试论近代历史语篇的语言变化[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拉毛加;由敦煌手卷P.T.1287,P.T.1286,P.T.1288来探究吐蕃时期记载历史的参照框架[D];西藏大学;2011年
2 刘志国;盟誓与吐蕃社会[D];西藏民族学院;2010年
3 益西曲珍;略论吐蕃时期王室女性[D];西藏大学;2011年
4 桑杰东周;吐蕃著名氏族韦氏研究[D];西藏大学;2013年
5 官却当周;藏族文献中的王臣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拉毛太;浅谈吐蕃军事文化[D];西藏大学;2010年
7 田峰;吐蕃交通四题[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孟佳;吐蕃时期敦煌壁画色彩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9 张海红;公元7-9世纪吐蕃盟誓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周云水;吐蕃伦理文化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由敦煌手卷P.T.1287,P.T.1286,P.T.1288来探究吐蕃时期记载历史的参照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