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
本文关键词:从婚姻习俗透析塔吉克族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08年
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
钟明
【摘要】: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社会呈现出整体右倾保守化趋势。在历史认识、修宪、皇国主义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出现重大退步。如果说冷战时期极右翼势力是一小撮,国家主义在日本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的话,那么冷战结束十余年后的今天,日本政治已明显右倾,保守主义不再只是日本列岛的一种政治与社会思潮,而已成为新世纪影响日本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右倾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日本社会的共识。在以小泉纯一郎为旗帜的广大右翼政治家的不断鼓噪下,正通过国家机器使之成为日本的正式法律与政策。日本的政局将怎样发展?日本将做出何种历史选择等都将会对世界秩序构成相当大的影响。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也必然对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理论与现实角度对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现状,起源,原因与发展趋势及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的由来。分析和界定了“右倾化”、“军国主义”的涵义。这两个概念在日本政治研究的文章中出现频率非常高。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表现。从日本政要及各界否定侵略历史、迈向军事大国以及日本政党政治总体保守化三个方面对日本政治右倾化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方面均以丰富的史实与材料加以详尽的分析。 第三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本文根据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种种表现从中挖掘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从大平开始强调“国际贡献”,走政治大国之路的政治右倾,已露出萌芽,到中曾根康弘上台执政进一步推进政治右倾化进程。本文从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 第四部分:日本政治右倾化与日本外交。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政治理念及倾向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本文中,着重分析了日本政治右倾化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其中主要选取了对华、对美为主要研究对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8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忠宇;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运动[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4期
3 宋新海;;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特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4 葛易;浅析“中国威胁”论[J];亚太研究;1994年05期
5 杨建辉;试论当今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及其影响[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03期
6 渠长根;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原因透视[J];国际观察;2001年04期
7 韩景云;;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苑爽;试析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主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孙健,马为民;值得警惕的日本军事大国化倾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10 李庆;浅析日本政治右倾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鑫;;浅析外来文化对日本神道教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谢忠宇;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黄孟洲;钟楠;;从参拜靖国神社看日本新时期外交[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邵冰;;析中日合作中的非经济性障碍因素[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5 王轶群;;日本结盟偏好中的文化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6 王华;;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神道教[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3期
7 李华;;朝核危机视阈中的“停战体制”:流变与困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胡明远;于洁;;日本明治政府初期佛教政策的演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侯颖怡;;病态文化根基下的教育革新——日本右翼思潮对该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大家;2012年18期
10 武向平;;日德两国不同战争史观的文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智立;;日本地方分权改革与地方自治法律[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杨沛龙;;日本国家公务员定员管理之办法及启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叶张瑜;;近年来关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研究述评[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渠长根;;日本侵华思想理论:另一个研究视角[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5 赵德宇;;日本神道教变迁述论[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沛善;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3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尹文清;日本共产党的党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6 董迎轩;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海霞;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勇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和日本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小泉现象”剖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赵妮娜;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贾方坤;日本镰仓幕府政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巍;互惠互利:改革开放初期的日本对华经济援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拖;日本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联合国因素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8 木克代斯·哈斯木;从婚姻习俗透析塔吉克族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D];新疆大学;2011年
9 周鹤;关于小林善纪《战争论》的批判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10 符广兴;佤族布饶人的害羞与两性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海平;各国军事实力的评价与排序[J];百科知识;1997年09期
2 孙立祥;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原因[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6期
3 赵建民;关于日本“国际化”历程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周兴宝;;克林顿政府以经济为中心的内外政策[J];国际问题研究;1993年04期
5 E.赖肖尔,文贯中;论日本人[J];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02期
6 李秀石;从神道国教化到靖国神社——论日本近现代史中的祭祀政治[J];世界历史;1998年06期
7 王珏;制约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8 金熙德;日本:缺失了国家层面的历史反省[J];江汉论坛;2005年08期
9 段廷志;警惕日本加速右倾化[J];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45期
10 鲍刚;日本传统国民性的基本特征[J];日本学刊;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桐声;;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对日本内外政策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5年06期
2 刘国华;李阵;;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韩景云;;当今日本政治右倾化评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4 肖秋芳;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及其影响[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5 李庆;日本政治右倾化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8期
6 张可喜;看今日日本政治动向[J];时事报告;1997年04期
7 李庆;浅析日本政治右倾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姜永泉;;论日本政治大国的实施方略[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9 付延功;;我国处理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现实对策与途径[J];世纪桥;2007年04期
10 李玲;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剖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山;;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对日本内外政策的影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2 陈景彦;;中日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与日本政府的历史观[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3 王江鹏;;战后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的动向分析[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4 王希亮;;从三个“负面因素”的影响解析日本战争责任与历史认识问题的症结[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5 李国经;;为什么要纪念“九一八”[A];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论文集[C];2004年
6 卞修跃;;历史教科书问题: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7 青木一能;;金融危机给日本带来的影响——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林晓光;;2009年日本众议院选举与日本政治的发展变化[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9 丁炳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10 卞修跃;;狂热的战争认同和病态的民族自负——从《东史郎日记》看侵华日军士兵的个体心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晓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2 青岩;[N];南方周末;2004年
3 本报记者 马晓毅;[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张锦芳 李拯宇;[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吴谷丰;[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N];光明日报;2006年
7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1年
8 高铁军;[N];人民日报;2001年
9 高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王大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政;战后日本新国家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2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3 程文明;日本“大国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郑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林恒青;日本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下的政党政治[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增国;当代日本选举制度改革与政党体系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8 舒方鸿;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周杰;现代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 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1年-1945年)[D];内蒙古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明;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微;战后日本主流社会思潮的演变及其对日本政治外交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3 田自力;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制约性因素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蒋玲;战后日本政界战争史观的演变及原因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周宇娇;小泉时代日本的国家主义[D];湖南大学;2009年
6 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房彦慧;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与中国的应对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春艳;新世纪以来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实践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董云芳;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及其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郭翠萍;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演变及其历史文化原因[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从婚姻习俗透析塔吉克族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7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