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
本文选题:侗族 + 农耕祭祀 ; 参考:《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摘要】: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点及其对节令、历法的要求,使侗族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阶段、各环节的神灵祭祀习俗,以此来祈求丰收、报告收成和表达感激之情,而年节、春祈、秋报因为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意义,而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生活内涵,演化成农事节日。围绕着农业活动和生产习俗,侗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笔者介绍了侗族人民包括社节、下田节、清明节、开秧节、祭牛节、吃新节、祈雨节和春节在内的农事祭祀活动,综述了对土地崇拜的信仰及节日祭祀、祖先祭祀和谷神祭祀是侗族农耕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阐明祭祀是在不断重复、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民俗,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后的习俗惯制,在农业祭祀活动中相应产生的禁忌民俗则是人们因为经验与知识的缺乏,无力改变荒年及晴雨丰歉的现实而依靠巫术希望求得丰收的结果。笔者认为,尽管侗族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但出于对农业和土地的依赖,农业祭祀活动仍将在侗族人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
[Abstract]:Th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farming and its demands on seasons and calendars make the Dong people have the custom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corresponding to all stages and link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pray for a good harvest, to report the harvest and to express their gratitude, and to pray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of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Qiu Bao was endowed with more connotation of social life and evolved into an agricultural festival. Around th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customs, the Dong nationality forme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sacrifice and festival folk custo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introduce the activities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Dong people, including the Social Festival, Xiada Festival, Ching Ming Festival, Seedling opening Festival, cattle Festival, eating New Festival, Rain praying Festival and Spring Festival, and summarizes the belief in land worship and the festival sacrifices. Ancestor sacrifice and cereal god sacrifice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Dong nationality farming sacrifice. It is explained that sacrifice is a kind of production folklo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and repeated operation, and it is the custom customary system of people after repeated practice, and the taboo folklore that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sacrifice is 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Unable to change the reality of famine and rainy days, relying on witchcraft to achieve harvest resul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Dong nationality has changed greatly, due to its dependence on agriculture and land, the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sacrifice will continue to exist in the life of Dong peopl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基金】:2009年贵州省哲学社会规划青年课题“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贵州侗族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研究”子课题(09GHQN014)
【分类号】:K8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景慧,范小青;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以杂交水稻的传入所引发的文化变迁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吕小琴;;进一步深化会馆研究的力作——评王日根《中国会馆史》[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5 范连生;;建国初期黔东南地区生产救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6 赵昀峰;;浅议历史人类学与田野调查——从早期西方人类学起源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黄善强;;龙歌文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周洪;;广告的非宗教性信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10 唐雪莲;郭雯;;“御宅族”大学生的人际传播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陈丽琴;;西林民间艺术生态探论[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吴国勇;;浅谈侗族文化与侗族医药的关系[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卓高生;;现代社会公益精神价值的多维审视[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雷国强;;畲族盘瓠传说的原始文化内涵及其功能初探[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6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9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5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蒋红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困境及纾解[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智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邢湘臣;;稻田养鱼小史及其现实意义[J];农业考古;1984年02期
2 陈衣;杨金荣;陈维刚;;桂北侗族的农业生产习俗[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立中;;侗族情垒浅谈[J];民族论坛;1987年04期
2 阿土;侗族的风雨桥[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3 杨子奇;浅析侗族情歌语言的美学特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千玲玲;;侗族说理赋初探[J];山花;2011年16期
5 石林;侗族北部民歌格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6 张世珊;汉侗传统伦理文化的比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石庆玉;浅谈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及改革构想[J];艺术探索;1997年S1期
8 石开忠;侗族传统聚落观念与环境的交融[J];思想战线;1998年11期
9 龙晓匀;丰富多彩的侗族民歌[J];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05期
10 石荣乾;黔东南──人间乐园──试论开发黔东南侗族旅游资源[J];贵州文史天地;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若屏;;侗族“合款”与精神文明建设[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杨昌铎;;试论侗族传统美德是儒家孝道民族化之产物[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4 陈德林;;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韦明耀;;同乐侗族刺绣服饰[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泽红;张昌华;;贵州省侗族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现状[A];新世纪全国首届小儿综合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龙运光;袁涛忠;杨晓琼;龙彦和;;侗族药用物种[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育衡;丁锋;;中国侗族稻作文化习俗的民族植物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刘育衡;丁佳;;中国侗族“萨”(女神)信仰文化的民族植物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萧成纹;;论侗族医药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娜 吴良菊;腊洞侗戏:在坚守中发展[N];贵州民族报;2007年
2 江崇峰;侗族的鼓楼文化[N];韶关日报;2007年
3 段吉林 杨旭f 胡琴松 李文杰;通道发现一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N];湖南日报;2000年
4 萧成纹;侗族“乌饭节”的由来[N];民族医药报;2001年
5 陆景川;“后勤之父”的故事[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丁秀玲邋钱荣;穿越繁华,一侗族少年的“完美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王定兴;侗族妇女乌发的秘诀[N];福建科技报;2002年
8 记者 葛大中 通讯员 陈斌;芭蕉侗族乡抓好信访促和谐[N];恩施日报;2009年
9 丁文杰;侗族古书院将迁出最后一批学生[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蒋国经;风味独特的侗族辣椒文化[N];人民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曹柯平;中国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类型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6 苏庆华;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7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梁智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艳;侗族惩治规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阮妹芳;广西侗族群体三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5 徐亮;侗族大歌音乐特征的实地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大学;2004年
7 关新;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的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少银;侗族合唱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海生;汉族节日习俗的宗教渊源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世全;侗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06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80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