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

发布时间:2018-04-29 03:08

  本文选题:“主体民族志” + 科学民族志 ; 参考:《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在批评科学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并反思后现代民族志的基础上,提出"主体民族志"的概念,并对"主体民族志"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叙事进行了讨论。就一般意义而言,由于民族志客体都是被主体建构出来的,故而所有的民族志都只能是"主体民族志"形式,所谓科学民族志只是一个虚假概念;就当下意义而言,以往的民族志存在的重大缺陷是对主体表述的缺失,提出"主体民族志"概念具有丰富民族志写作内涵的意义;就根本意义而言,"主体民族志"是对科学民族志的颠覆,但这种颠覆并不在于用一种范式去取代另一范式,而是对各种范式意义的根本性质疑,进而达到对不同民族志作者及作品的相对性真理的认可与平等性地位的确立。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scientific ethnography, explaining anthropological ethnography and reflecting on postmodern ethnograph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bject ethnography", and discusses the epistemological basis and narrative of "subject ethnography". In general, because the object of ethnography is constructed by the subject, all ethnography can only be in the form of "subject ethnography", so the so-called scientific ethnography is only a false concept. The major defect of the ethnography in the past is the lack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subject.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oncept of "subject ethnography" has the meaning of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ethnography writing, and in terms of its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it is the subversion of scientific ethnography. However, this kind of subversion does not lie in replacing the other paradigm with one paradigm, but in questio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paradigms, thus achieving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elative truth of different ethnographic authors and work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qual statu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K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晖;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J];现代法学;2002年01期

2 赵可金;军事同盟及其生命力问题[J];太平洋学报;2005年04期

3 汪正龙;论文学意图[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4 黄文艺;比较法:批判与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1期

5 庄礼伟;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7期

6 朱晓阳;在参与式时代谈建构"性别主体"的困境[J];开放时代;2005年01期

7 唐祖爱;法哲学范式法律关系理论评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丁亚平;;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6 江沛;;战国策学派文化形态学理论述评——以雷海宗、林同济思想为主的分析[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景和;;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清华大学;2004年

3 梁民愫;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在中国的反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6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2 彭勇;古典的“眼泪”[D];厦门大学;2006年

3 倪海宁;“大欧洲”构想:历史、现实和未来[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李骅;论怨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金烨;北京朝鲜族的个体企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郭继艳;川滇地区石棺葬的区域类型[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18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818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d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