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江苏禅茶文化遗产考证

发布时间:2018-04-29 05:05

  本文选题:文化遗产 + 茶文化 ; 参考:《农业考古》2012年05期


【摘要】:正禅茶,即"僧人在寺院借以传递禅定内涵与境界的茶"[1]所包含的内容,并结合茶文化要素,以"寺"为环境、"僧"为主体。茶与禅在六朝时期结盟,并在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促进下共同发展,至唐代形成了融合茶与佛教二种文化的"禅茶文化"。江苏早在六朝时期即是著名茶区,入唐以后发展成为我国茶文化中心之一。佛教自汉代
[Abstract]:Zheng Zen tea, that is, "tea by which monks pas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m of meditation in the temple" [1],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lements of tea culture, takes "temple" as the environment and "monk" as the main body. Tea and Zen formed an alliance in the six dynasties and developed together under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promotion of tea culture and Buddhist culture. By the Tang Dynasty, the "Zen tea culture" was formed. Jiangsu was a famous tea district in the six dynasties and became one of the tea culture centers in China after entering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since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国农史》;
【分类号】:G122;K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朝晖;;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陶德臣;;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的新变化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3 丁雨晴;庄华峰;;略论传统社会保障中的以工代赈——以宋代长江下游圩区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周敏;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及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5 蔡定益;肖绚;;景德镇瓷业崛起的茶文化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6 汤开建;陈青松;;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播与西洋宗教画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宋燕鹏;;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王斌;;浅探明代民间戏剧搬演的落潮与复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欧丽兰;杨坚;;对四川、重庆两地蒸青生产线控制方式的讨论[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10 高寿仙;;“行业组织”抑或“服役名册”?——宋代“团行”和明代“铺行”的性质与功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封越健;;明代漕船管理述略[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郝培尧;董丽;;早期江南文化与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宋春;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梅娜芳;墨的艺术:《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8 汪仕辉;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刘虎;康雍乾三朝宫廷绘画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驰;明代徽州茶业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亚宁;茶叶中主要特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情况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伟华;茶文化对宜昌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汪晓健;明清徽商典当业盛衰与现阶段我省典当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蒋甲琛;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冷雯雯;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现;《全唐诗》中的山石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韩李良;《越缦堂读书记》研读札记[D];西北大学;2011年

9 易文丽;永川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钦佩彦;北宋僧人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霞;;唐代陶瓷茶器文化探究[J];艺术教育;2011年05期

2 月真;士德;;湖山藏古寺 禅僧育佳茗——西湖龙井茶与佛教文化[J];茶博览;2006年01期

3 鲍志成;;国际茶文化界的盛会[J];文化交流;2008年07期

4 李刚;;运河与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0年05期

5 赵克尧;;论唐代的茶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6 马守仁;郑如嫣;;茶道与香乘[J];农业考古;2009年05期

7 王觉;;湖州茶文化与包装艺术[J];上海包装;1992年01期

8 韩金科;梁子;;从法门寺出土文物看茶文化与佛教[J];农业考古;1993年04期

9 任新来;;唐代茶文化与法门寺地宫茶具(上)[J];收藏界;2004年04期

10 宋才发;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双;;日本茶与茶文化和中国密切相关[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2 史建宏;;享受茶文化[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3 景迪云;;享受茶科学,体悟茶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4 朱自振;;前茶文化不属茶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5 徐永成;;茶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C];1998年

6 黄志根;;茶馆·茶文化:路在你脚下延伸[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0年

7 关剑平;;茶文化研究的属性与方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8 江平;;池州茶文化的底蕴[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9 张怡;;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茶文化[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10 卢祺义;;关于“茶与世博会”若干思考与建议[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豫文;河南“文化遗产日”社会效益显著[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记者  云 菲;第四届青年文化遗产日在京举行[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佳人;文化遗产呼唤“保护外衣”[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杜晓东;文化遗产也要打假[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记者 赵敏;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举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6 孙建庆;《中华茶文化寻踪》[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7 朱良民 孙开明;弘扬茶文化 振兴崂山茶经济[N];青岛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李伏才;把茶文化森林公园打造成精品[N];益阳日报;2010年

9 严一平 ;打响杭州茶文化休闲旅游品牌[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汉勇;兴洋:“茶文化”里淘“金”[N];云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D];兰州大学;2007年

2 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基础理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马明飞;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与实践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6 安丽哲;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李连璞;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丁援;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程圩;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何李;唐代记体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福;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城市空间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D];天津大学;2003年

2 杨雪;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开发推动西北文化产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曹凛;长沙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宋宏宴;长春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卢静;我国人文遗迹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周玲;广西书院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娜;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及传承状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张新;关于中国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刘香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蒋馨岚;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18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818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5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