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论北方草原民族之族兵制

发布时间:2018-04-29 11:08

  本文选题:族兵制 + 军事制度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6期


【摘要】:族兵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兵役形态。在北方草原,从有明确记载的匈奴族兵制到入关前的女真人,北方草原民族无不实行族兵制。族兵制是北方草原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不断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是族兵制最初阶段的本质特征。匈奴国家政权建立后,先后征服、统治了周边民族,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军队不再由居民"自动"组成,军队的组成具有了强制性,但这并未改变其全民皆兵、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匈奴、柔然之后的北方草原民族政权是以"地区部落"组织为基础的,随着部落构成以血缘为纽带到以地缘为纽带的变化,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实行的族兵制的血缘色彩逐渐褪去,地缘因素日益增强,并最终成为了主导。
[Abstract]:Clan soldier system is the earliest form of military service in human history. In the northern grassland, from the clearly recorded system of the Huns to the real women before entering the customs, all the northern grassland nationalities practiced the system of ethnic soldiers. The system of ethnic soldiers is an important military system that has been passed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The automatic armed organization of the inhabitants 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lan military syste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ongnu state power, they successively conquered, ruled the surrounding nations, and quickly became a huge empire. Their army was no longer composed of residents "automaticall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rmy became mandatory, but this did not change the fact that the whole people were all soldier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The Xiongnu, after Rilan, was based on the "regional tribe" organization, as the tribal formation changed from blood ties to geographical ties. The kinship of the ethnic military system implemented by the northern grasslands regime gradually faded, and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became increasingly stronger, and finally became the dominant.
【作者单位】: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8;E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夏玉;论宗法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晓克;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李春梅;;匈奴政权中“二十四长”和“四角”、“六角”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2期

4 张焯;;中国历代军事制度概述 (五)北朝隋代的军事制度概述[J];历史教学;198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5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6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7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8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9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10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盖山林;内蒙古阴山以北草原上的古代艺术画廊[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01期

2 王文光;匈奴社会政治制度略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阿尔丁夫;浅谈北方民族空间方位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古代蒙古文化史上方位问题之我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新林;;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J];殷都学刊;2005年04期

2 王莹;;日据时期台湾社会习俗的演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王治国;;从河套地区的建制演变寻找古代文化的渊源[J];河套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徐彬;曹艳英;李振兴;李卫魏;;胶东渔民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5 冯自立;邱丽丽;罗隆诚;;清代大移民以来四川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02期

6 沈峥;;浅析近代昆明社会风俗演变的原因[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臧文文;;从历史文献看山东盐业的地位演变[J];盐业史研究;2011年01期

8 李物人;;浅析清朝(1644—1911年)湖南政区演变[J];黑龙江史志;2009年22期

9 郑维宽;;试论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地理分布的演变及原因[J];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曹斌;;关陇社火与秦腔艺术源脉及演变[J];文艺争鸣;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琮;;西汉闽越国的军事制度与装备[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庆宪;;冒顿单于统一诸引弓之民[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田静;史党社;;猃狁、乌氏的地域及文化散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秀荣;;燕都变迁与山戎族考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薛瑞泽;;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高凯军;;地理环境在匈奴族形成中的作用[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大方;匈奴民族的历史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香港文汇报 范震威;钩深致远弓马循[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邢文辉;追溯大连的城史纪元[N];大连日报;2005年

4 龙吟;走近“沈阳故宫”[N];黑龙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东春;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友谊;川江航运与该流域社会经济的演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2 蒋学强;日据时期台湾殖民教育的演变及其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3 胡玉春;南匈奴附汉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刘美志;近代湖南物质生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曹树兰;明清时期河湟流域寺族的形成与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额尔敦阿古拉;乌桓演变考[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年

7 戴雪纷;旧街花朝节庙会的发展与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孟永亮;16—18世纪喀尔喀蒙古社会的政教演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威;清末东北新政中的军事改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昌加;象雄王黎弥加及其象雄与吐蕃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19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819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d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