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试析日本成长礼仪中的宗教观

发布时间:2016-11-23 08:40

  本文关键词: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4年

试析日本成长礼仪中的宗教观

胡海燕  

【摘要】:在日本,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为年满20岁的青年成人而举行仪式的日子,另外,去日本的名胜古迹如神社等地游玩时也往往会看到身着和服进行祈祷、庆祝七五三以及结婚的小孩或年轻人的身影,在当代,这种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仪式(礼仪),尤其是通过礼仪这一概念相关的民俗学、宗教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使我进一步开始探索成人式等日本通过礼仪的意义和文化背景。通过礼仪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由于目前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文章以通过礼仪的前半阶段、即从出生到结婚这段成长过程中的仪式文化(成长礼仪)为研究对象。 在日本,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学者从诸多方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仪式进行了研究,宫家准在通过礼仪的基础上,将诞生、七五三、成人式及婚姻称作人生礼仪,并认为这些仪式对个人而言是人生中的危机,因而需要神灵及周围人的帮助才可度过危机进入下一阶段。井之口章次从“灵魂信仰中的位置”、“家族和亲族关系”、“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人生礼仪进行了探讨。五来重和樱井德太郎从神道与人生礼仪的关系上分别阐释了产神和产屋、七五三和儿童组、成人式和婚礼、厄运年和寿庆、死亡和葬礼的意义。樱井德太郎围绕柳田国男的神道理论,从民俗神道、民间信仰的传承角度对人生礼仪进行了研究。八木透将人生礼仪分为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从小孩到大人、获得伴侣、人生的成熟与变老、去往来世的五个方面,试着从仪式文化中找寻人与人关系的源头,他在相关文章中使用了“成长礼仪”这一词汇。 然而此前关于成长礼仪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个别仪式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诸多成果,而将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拟从整体上探究成长礼仪所体现出的日本人的宗教观念与意识,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补充和拓展。通过对宗教观的分析与探讨,也有利于理解成长礼仪在日本较为盛行这一现象。 成长礼仪是民俗学的概念,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将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体系,基于解释其所使用的宇宙学等象征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此前,在中国也有不少学者从生活、社会的方面对日本七五三和成人式等进行了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以仪式为中心,在探讨其所反映的宗教基本思想——神灵信仰的基础上,从成长礼仪的变迁和现状中试析日本人的宗教观。文章以文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和探究日本人成长过程中的仪式文化,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出的宗教意识与观念。 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三章对日本成长礼仪中的宗教观进行探讨。第一章以范·热内普的通过礼仪理论为基础,解析成长礼仪与通过礼仪的关系及其在后者范畴内的位置。同时对日本成长礼仪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分类,并分析其特征。第二章分析日本成长礼仪所体现的宗教神灵信仰,主要从灵魂观念和神观念两方面进行论述。在探讨灵魂的来触、成长以及拟死再生的观点基础上,将灵魂信仰与中国的“气”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神观念方面,主要探究了日本的多神信仰和神格化、人格化等特征。第三章以礼仪文化的变化发展特征为背景,在现代日本成长礼仪的变迁和现状中,从“非宗教者的宗教倾向”、“集体展演式成长礼仪”和“仪式性宗教心理”三个方面探讨了成长礼仪所体现的日本人的宗教观念与意识。最后在结论的部分,在文中三章的分析探讨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变化了的成长礼仪所体现出的日本人的宗教观:生活与宗教的互相融合。即原本世俗的生活逐渐带有了神圣性,而神圣的宗教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了世俗生活中。生活和宗教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在这种融合变化中,日本宗教中与现世、现实相关的部分相较此前色彩较为浓厚,于是在从诞生到成长为大人的“成长礼仪”中体现出宗教性的弱化、其所体现的宗教色彩稍显淡薄的特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892.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线培雁;;浅谈日本茶道的仪式感[J];农业考古;2009年02期

2 阿忠荣;关于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础及心理特点考察[J];攀登;2005年04期

3 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2年04期

4 张建立;;日本国民宗教信仰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J];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玲;屈锡华;;农村社会人情关系下的礼物交换——以山东省董家村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宋美玉;陈昌文;;论宗教传袭方式对宗教信仰的影响[J];才智;2009年25期

3 陈浩天;;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地区人情消费的行为逻辑——基于河南省10村334个农户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7期

4 郑琼琼;潘梅;;中日比较视域下的现代“成人礼”仪式之建构[J];中国德育;2011年02期

5 于彬;;农村人情消费行为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6 宋丽娜;;论农村的人情规则模式——以浙东税务场村为经验基础的框架理解[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李梅;;小城镇生命仪礼的工具理性化转向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05期

8 王永军;;阿细祭火仪式与生态和谐——以云南省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9 张会叶;;撒米落彝族婚俗仪式及文化特征[J];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10 陈辉;;人情债、人情圈与交往逻辑变化——基于浙西周村的调查[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艳;;农村仪式性人情往来中女性角色地位研究与村社治理——以云南省某农村家庭的订婚仪式为例[A];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杜忠锋;基督宗教传播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构[D];浙江大学;2012年

6 陈家喜;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7 傅钱余;民间仪俗与民族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娜娜;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

2 姜飞;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情消费存在的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3 陈相超;风险视角下的社区集体仪式[D];复旦大学;2013年

4 马蕾;回族“尔麦里”解析[D];石河子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赵雅量;;教育中的仪式:演示、模仿、跨文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2 崔世广;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西欧、中国的比较[J];日本学刊;1995年05期

3 江新兴;从“成人式”看日本人的传统成人意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2期

4 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仁质;从启蒙无神论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论马克思主义对人本宗教观的继承与批判[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龚学增;论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3 佟德富;中西宗教观之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钟志东;;马克思宗教观演变的逻辑轨迹[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方尔加;论甘地的宗教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雷莉;梁启超的宗教观[J];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7 李向伟;;我之宗教观[J];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2012年04期

8 高飞;李秋;;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反思[J];金田;2013年02期

9 汤夺先,张利洁;论马克思的宗教观[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旭;试论清朝统治者的宗教观[J];满族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宗教观及其现实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2 孙振玉;;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宗教观[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3 孙振玉;;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宗教观[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士菊;;以人为本与科学无神论的宗教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福雄;李红梅;;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A];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马继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A];青海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C];2006年

7 冯今源;;试论周恩来的宗教观[A];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8年

8 周鹏生;;不同宗教信仰大学生对神的态度的实证研究[A];2012年甘肃省“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学术年会论文集粹[C];2012年

9 张进;;朱熹宗教观探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何其敏;[N];中国民族报;2007年

2 陈荣富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安普雪 杨舒淇;[N];海南报;2013年

4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加润国;[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牟钟鉴;[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记者 达叶;[N];果洛报;2006年

7 龚学增;[N];学习时报;2003年

8 龚学增;[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张践;[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中共中央党校民族宗教理论教研室 龚学增;[N];中国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冬丽;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秦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宇恒伟;恩格斯宗教观简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穆悦欣;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及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3 姚杰;《訄书》中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慧;论洛克的宗教观[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劲俊;论恩格斯科学宗教观的形成发展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1年

6 马璐璐;毛泽东的宗教观及其现实启示[D];渤海大学;2014年

7 张国静;大学生宗教观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罗艳婷;从“鸦片说”的既有研究看马克思宗教观解读的历史变迁[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吴建华;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佳政;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新发展及其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终极秩序—布依族非正常死亡仪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7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87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5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