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辽代“黑龙江”考释

发布时间:2018-06-05 22:18

  本文选题:辽代 + 黑龙江 ; 参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03期


【摘要】:本文认为,辽代"黑龙江"并非指今天的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嫩江,而是指辽代庆州境内的黑河,即今天内蒙古的查干木伦河。辽代"黑龙江"名称的出现既源于契丹社会的龙文化和黑龙崇拜,又与辽道宗的汉化倾向以及庆州黑河的地域特征相关。金元时期,"黑龙江"的指称范围东移至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同时随着达斡尔人的北走而扩展至今天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明清时期,"黑龙江"的含义延伸至今整个黑龙江,并与松花江和嫩江明确区分。"黑龙江"名称的出现及迁移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紧密关联。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Heilongjiang River" in Liao Dynasty does not refer to the Heilongjiang and its tributaries, Songhua River and Nenjiang River, but to the Heihe River in Qingzhou of Liao Dynasty, which is the Chagan Mulun River in Inner Mongolia today. The appearance of the name "Heilongjiang" in Liao Dynasty is not only derived from the Dragon Culture and Black Dragon worship in Qidan society,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inicization tendency of Liao Dao sect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eihe River in Qingzhou. Dur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scope of "Heilongjiang" moved eastward to the Songhua River and Nenjiang River basins, and along with the northward march of the Daur people, it extended to the Shilecha River area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longjiang River toda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eaning of "Heilongjiang" extended to the whole Heilongjiang and was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onghua River and Nenjiang River. " The appearance and migration of the name "Heilongjiang" reflec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ization of Heilongjiang valley and the nomadic civilization of the north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分类号】:K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善国;辽金元时期的海东青及鹰猎[J];北方文物;2002年04期

2 肖爱民;“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辨析——契丹遥辇氏阻午可汗二十部研究之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2期

3 张国庆;生态环境对辽代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J];文史哲;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善军;辽代世家大族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陶玉坤;辽宋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李德山;六至九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薛建华;黑龙江流域野生莲的遗传多样性[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潘晟;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之佐;北宋王朝治理西北边疆政治思想考述[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彭艳芬;五代时期契丹辽朝与吴越、南唐的交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纪楠楠;论辽代幽云十六州的汉人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伞霁虹;辽朝上京建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碧娜;宋使臣出使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月新;论辽属汉人[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冷波;辽宁地区辽代装饰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自豪;南宋使金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鹏;;辽代“五押”问题新探[J];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2 王连连;;试析辽代述律后的后权和母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王玉冬;;现代学术与中国艺术史——评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J];美术研究;2010年01期

4 陈晓伟;;辽以释废:少数民族社会视野下的佛教[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1期

5 黄震;;论辽代监修国史制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钱俊岭;;《辽史》中的妇女形象[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王大方;;关于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墓主人身份的推测[J];东北史地;2010年02期

8 赵永春;厉永平;;辽代女真与高丽朝贡关系考论[J];东北史地;2010年02期

9 吴凤霞;;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J];东北史地;2010年02期

10 张宏;;辽代萧绰封建化改革略探[J];东北史地;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德良;;中俄界河黑龙江中游航标更新工程简介[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向永;;汉襄平铁岭说献疑[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赵春安;;宋辽金铜镜 艺术生活化[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4 包世轩;;解开京城古寺历史沿革谜底——隋朝弘业寺旧址即辽代的大延寿寺[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5 王岗;;宣南地区的辽金寺庙与碑刻[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6 王岗;;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总报告 第六章 古寺名刹宗教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C];2007年

7 张云涛;;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8 吴团英;;试论游牧民族与城市生活[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盛观熙;;辽代纪年钱举要[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10 孙泓;;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的新资料——从东北亚地区出土的考古资料看西方文化的传播[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闫雪静;玉河蹄窝古道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N];北京日报;2010年

2 记者 赵永宏;灵丘“三普”通过验收[N];大同日报;2010年

3 漠河县委宣传部 漠河县文体局 提供;神州北极 漠河风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菁鸢;北京春节庙会,还缺少些精气神[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杨睿赓;从“种粮小镇”到“种菜大镇”[N];赤峰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锦华;善化寺展现完整布局[N];大同日报;2010年

7 记者 倪颖 田畅 (新闻策划 倪颖 采写 田畅);淡妆浓抹总相宜[N];鞍山日报;2010年

8 曹保明;恒久查干淖尔——最后的渔猎部落[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曹保明;恒久的查干淖尔[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吴金华;三肇之源与三肇之缘[N];大庆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许月;辽代契丹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郑巨欣;中国传统纺织印花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3 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陈永志;契丹史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张鹏;辽墓壁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6 王善军;辽代世家大族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睿;辽代都城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乔继涛;关于辽三彩的几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辛时代;避讳制度与宋辽金南北对峙时期的人文政治[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姝;关于鸡冠壶的几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小丽;辽代燕云地区民间邑社组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沈彤林;沈阳市区辽墓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晓明;通辽地区的辽代遗存[D];吉林大学;2008年

8 曾分良;辽代家具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王立凤;辽代节度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春玲;辽代汉族官僚集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3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983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6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