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中国边疆史之“边缘社会”的管辖范围问题——以“匈奴模型”为例来探讨中原文化如何看待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

发布时间:2018-06-06 02:46

  本文选题:边缘社会 + 蛮夷原型 ; 参考:《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我们对于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进行研究分析时,不管是何种历史阶段都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的所谓"中原文化常规模式(Chinese norm)"①及其与"边缘社会(marginal societies)"的互动和交流程度在于何种发展阶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草原的游牧部落逐步引入到中原文化的社会模式而演变为其常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与"边疆"(centerand periphery)在各自文化模式中的张力平衡和调节程度;从上述这两个文化模式显露的混合社会(mixed societies)及其复合型结构。本文在此强调的是边缘社会内的某些群体可以同时属于两个文化圈,即置身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从没被赋予其文化身份的合法性,逐渐发展成游牧半农耕社会独有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何种历史朝代,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游牧社会与中原之间的关系是沿着中国的边疆互动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也是上述三方面问题的必然结果。
[Abstract]:When w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t any historical stage: what is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alled "Central Plains cultural convention mode" and its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marginal society". It is worth noting here that nomadic tribes in the grassland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social model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evolved int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norm, the tension balance and adjustment degree between the "center" and "frontier" and "border" in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models; From the above two cultural models, the mixed society mixed social etiesand its complex structure are revealed.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some groups in the marginal society can belong to two cultural circles at the same time, that is, between the farming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nomadic culture of the grassland, they have never been given the legitimacy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nomadic semi-farming society unique to the way of life. No matter what historical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madic society and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changing along the interactive pattern of China's frontier,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above three problem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分类号】:K28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英;;从边疆政治战略的角度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作用[J];兵团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2 陈光军;;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6期

3 段金生;;试论中国边政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学科建设[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马大正;;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11年06期

5 朱光耀;;清理、取缔沿海地区“三无”船舶难的问题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2期

6 李正亭;孔令琼;;论蒙元以前西南地区边疆要素积累及边疆产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7 李正亭;孔令琼;;试论云南民族发展与边疆变迁间的历史互动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何俊鹏;;我国西部边境治安现状及防控困境分析[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9 马玉华;;民国时期边政学研究中相关问题辨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研究与民族学——从杨成志的一篇旧文说起[J];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鸿鸣;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倩;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晓峰;民国宪法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毛颖辉;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戴小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2 颉欢;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1年

3 阿里努尔·阿布都热合曼;新疆维吾尔族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1年

4 刘华荣;涉边危机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孙志香;内蒙古的跨界民族问题与我国的地缘政治安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陆鹏;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效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高欢欢;巴黎和会期间的国民外交与政治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晓光;《边政公论》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蒋大国;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李鹏;20世纪中期西北边疆危局下的新疆兵团建设与国家安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文元;;试析南方铜鼓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J];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04期

2 杨权喜;;从葬制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J];中原文物;1989年04期

3 康群;康永东;;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J];文明与宣传;2003年12期

4 薛瑞泽;;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J];学习论坛;2006年03期

5 王素敏;;从历代边塞诗看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关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03期

6 杨军剑;;析中原文化为建设和谐河南提供精神支持的动力机制[J];学习论坛;2007年03期

7 薛存心;;中原文化与河南和谐社会问题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张建春;;论晋唐时期西域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王渭泾;;黄河治乱与河南兴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侯全亮;;郑州至开封古代水运兴衰之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彩燕;;黑龙江文化特质——中原文化亚文化溯源[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杨建华;赵菊梅;;晋陕高原龙山晚期到商代文化格局的变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李金坤;;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六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王彦武;;突出地域特色振兴中原文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5 王彦武;;突出地域特色 振兴中原文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6 顾亚亮;史欣鹃;;黄河中下游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疗效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建国;徐振;;网络地图在解读中原文化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8 徐心希;;从闽越族的汉化看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和融合[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谈新敏;;中原传统文化与公民意识[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10 汤漳平;许晶;;关于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建军;中原文化:匆忙走在申遗路上[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本报评论员;魅力安阳 精彩纷呈[N];安阳日报;2007年

3 王全书;解读中原文化 创新发展思路[N];河南日报;2007年

4 刘平邋张浩;中原文化天津行活动将启动[N];天津日报;2007年

5 记者 熊飞;精心打造视觉盛宴 充分展示河南良好形象[N];河南日报;2008年

6 记者 陈茁;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在郑州新区奠基[N];河南日报;2010年

7 胜栋;从诸葛亮躬耕地看中原文化的品牌价值[N];经济视点报;2011年

8 本版编辑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朱夏炎 河南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 邓本章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 郭俊民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张家勇;弘扬中原文化 促进中原崛起[N];河南日报;2007年

9 孔玉芳;清点丰厚家底 推动“两大跨越”[N];河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刘洋;中原文化有广阔市场[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韩金秋;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钟洙;夫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沈文雪;宋金文学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装饰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白剑光;晚清阿尔泰边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黄达远;隔离下的融合[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晓文;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延;基于区位商的中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洁;城市化进程中边疆地区民族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张春霄;灰色人生[D];暨南大学;2005年

4 黄姗;商代青铜器兽面纹与良渚玉器兽面纹关系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方永乾;边缘社会发展的结构困境[D];四川大学;2007年

6 薛铭丹;基于区域文化传播的地方卫视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爱新;近代经纪业发展与边疆地区民族经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申洋;重塑中原“美”[D];郑州大学;2007年

9 陈丹;突破与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红恩;论文化兴豫[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4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984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