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扬州城市的人文学阐释
本文选题:唐代以前 + 扬州城市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摘要】:唐代以前扬州城市的人文学内蕴,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阐释:一是美学维度上,自春秋时期建造邗城至唐代唐城,一方面,扬州"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积淀了扬州城市独特的美学内涵:就对象化角度而言,体现在汉魏六朝诗赋对广陵潮赞颂的雄奇之美;就主体化角度而言,体现在唐诗对江水流逝中自我个体生命存在觉醒意识的哲思之美;另一方面,屡遭劫难的广陵城也在诗赋中呈现出悲怆之美。二是伦理维度上,扬州在中国古代都市文明史中,是一个极富道德价值判断争议性的文化符号。一方面,扬州凸显了言商重利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与传统伦理教义中重农抑商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另一方面,追求功利奢华、羡慕富商、注重情色感官享受,在扬州均被赋予了正面的道德价值内涵。
[Abstract]:Th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of Yangzhou city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can be explained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aesthetic dimension,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struction of the Han City to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angzhou "Jianghaiyangbo". It accumulates the uniqu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Yangzhou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bjectification, it is embodied in the magnificent beauty of poetry and Fu of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to the praise of Guangling tide; On the other hand, Guangling City, which has suffered many disasters, also presents the beauty of patheticism in its poems. Second, in the ethical dimension, Yangzhou is a controversial cultural symbol of moral value judgment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urban civi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Yangzhou highlights the social vogue of emphasizing commerce and interests, and forms a system of moral value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doctrine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nd inhibiting business. On the other hand, pursuing utilitarian luxury, envious of rich merchant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sensual enjoyment have been endowed with positive moral value in Yangzhou.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扬州都市文化的美学研究”
【分类号】:K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徽商[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单永军;;醉:诗意的自远与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3 吕变庭;北宋士大夫的人格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4 业祖润;北京“通洲古运河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探索[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5 李文辉;千古金台安在哉[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吴毅;试论诸葛亮的法治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刘嘉弘;;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解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9 刘士林,赵志军,程相占;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术(系列笔谈之文学篇)[J];河北学刊;2005年01期
10 张秀成;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全新透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之恒;;炎帝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文坤;“自然”思微与诗学再识[D];苏州大学;2002年
2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7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1904—1937)[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淮安市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曾智安;张说与盛唐文学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钱克金;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白锐;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6 张兴龙;诗性智慧视野中的《红楼梦》神话系统原型剖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袁法周;庄子寓言与诗性智慧研究略稿[D];宁夏大学;2004年
8 宋东波;体验与妙悟[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志勇;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何炎晖;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性智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正林,窦向军;论唐代以前活动在陇东的少数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J];西北史地;1999年02期
2 林子雄;二千多年以来的广州文献[J];广东史志;2000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997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99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