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新疆和硕特祭火习俗田野调查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6-12-02 14:46

  本文关键词:新疆和硕特祭火习俗田野调查及相关问题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疆师范大学》 2010年

新疆和硕特祭火习俗田野调查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乌都巴力其其克  

【摘要】:在人类的演化史上,火的使用堪称是一个具有划物种意义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原始生育论,宗教论,伦理观及社会思想,文化成果的积淀。居住于北方草原的蒙古人的发展来说火具有实际意义:火可以驱赶野兽,保卫自己;火可以用作照明,给人以温暖,避开严寒的侵袭;火还可以帮助人们猎取野兽,使人类能吃到烧熟的食物等等。但与此同时这一带气候严寒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们处于无能为力和无法理解的状态。于是对火产生了一种感激,依赖与恐惧相悖而又统一的信仰、崇拜心理。 对于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人来说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同时也是赐予人们一切幸福和财富,以及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祭火是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人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 本文主要对新疆巴州和硕特祭火习俗进行全方面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祭火仪式的全过程并对其进行分类与研究。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学、分类学、比较研究,文化解读等方法。 本文由导论;蒙古族火崇拜产生的渊源及发展;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祭火习俗田野调查;新疆巴州和硕特祭火习俗相关问题研究;结语;参考文献等六个部分组成。 导论:介绍了研究概况,选题缘由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以蒙古族火崇拜习俗产生渊源;蒙古族火崇拜习俗的演变等部分组成。通过分析,阐释了蒙古族火崇拜产生的历史根源,并提出蒙古族的祭火习俗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时已产生,主要是出于先民对火的感激,依赖与恐惧相悖而产生的信仰、崇拜心理的看法。 第二章:新疆巴州和硕特祭火习俗田野调查部分。主要叙述了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人祭火仪式的准备与活动全过程。内容主要是根据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祭火习俗田野调查内容进行整理、撰写。 第三章:火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与演变蕴含着蒙古人的心理思维和观念的发展规律,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革新对现代人的心理思维和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章由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祭火习俗中招福仪式文化解读;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祭火习俗中招福词的含义;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祭火习俗中相关禁忌解读;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祭火习俗之比较等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对新疆巴州和硕特蒙古祭火习俗中的相关文化现象进行了文化解读。 结语:归纳和总结了论文内容和观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89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7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10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呼致伟;;解读七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3 岑惠;;清代媒婆制与现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李莲;;全球化背景下佤族社会文化的变迁——魔巴与佤族传统文化[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华龙;向焕星;倪敏;;司岗里神话母体的内涵及其价值[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子建;郭慧中;;“司岗里”与佤族木鼓文化价值研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伟;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对乡镇、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时锐;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邢玉梅;鲁迅与民俗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布!1100872 99博士班;论和硕特在藏时期噶丹颇章政权与清朝的关系[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0年01期

2 王文扬;走近活佛[J];丝绸之路;2002年02期

3 隋浩昀;罕都事件及其对清初川滇藏区的影响[J];中国藏学;1996年03期

4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汗廷的建立过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04期

5 乌云毕力格;和硕特的起源与名称[J];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6 石滨裕美子;伊力娜;;罗卜藏丹津“叛乱”再考[J];蒙古学信息;1989年01期

7 才让;青海厄鲁特蒙古各部传承和扎萨克世袭[J];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8 乌云毕力格;论和硕特汗廷在青海的统治体制[J];民族研究;1989年01期

9 斯琴巴特尔;“和硕特”名称的由来[J];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02期

10 玛德丽娃;东归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小议《和硕县志》的民族特色[J];新疆地方志;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月;;一部珍贵的地方法规《青海会盟法典》[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乌力吉陶格套;;清朝对蒙古的立法概述[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3 张永江;;试论17—18世纪蒙古各部成为清朝藩部的途径与方式[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4 蔡家艺;;准噶尔的农业——准噶尔社会经济初探之二[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5 谢咏梅;乌日汗;;清代阿拉善蒙古地区查嘎沁阿拉特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6 N·G罗兹;周咏笳;;一枚阿萨姆邦的藏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7 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田禾;;山曼先生[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相卿;;雷公山地区苗族习惯法表现形式的实证分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10 宋兆麟;;走进边疆地区——民族调查其乐无穷[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瑙敏 通讯员 曾令飞;[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2 本报记者 阿荣;[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3 关福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贵;[N];南充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波;[N];晋中日报;2010年

6 记者 咏梅;[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7 李欣;[N];青海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郝静;[N];阿勒泰日报;2009年

9 记者 贺燕;[N];汕尾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杨瑛;[N];阿勒泰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尔达;拉布占巴·咱雅班第达·那木海扎木苏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戴晓云;《北水陆法会图》考[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D];云南大学;2004年

8 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维;践行渐进西藏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焦兴旺;大国经济及其战略[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都巴力其其克;新疆和硕特祭火习俗田野调查及相关问题的解读[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道日娜;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财政相关问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哲;湖北省中等发达地区县域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状况[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袁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5 张付新;17世纪中叶西蒙古与西藏的宗教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6 斯日古楞;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土地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蓝广胜;羌族火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玉梅;史诗《道利精海巴托尔》及它所蕴涵的蒙古族民俗文化之韵[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白赛藏草;1679-1705年西藏政教合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新疆和硕特祭火习俗田野调查及相关问题的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2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