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过程的规律——以汉民族的民族过程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27 14:54

  本文选题:多元一体 + 从多元走向一体 ; 参考:《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摘要】: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发展普遍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长,是因为这个过程代表了各民族互动整合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甚至可以说也代表了世界民族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必然会形成一些阶段性的民族融合成果,当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完成后,往往会走进另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无数个这样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过程最后才能达到"天下大同"。这应该是民族消亡的历史过程,也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从汉民族这个案例样本中,我们既可以把汉民族当作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
[Abstract]:In general, it is a very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This process is long, because this process represents a historic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it can even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In the middle, the 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groups will inevitably form some stages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results. When a national process from pluralism to one is completed, it will often walk into another national process from pluralism to one, and countless ethnic processes from pluralism to one can finally reach the "world". This should b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demise and the universal law of human development. From the case sampl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we can regard the Han nationality as one of the stag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pluralism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ies from pluralism to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lso to see how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be in the future.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is realized.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分类号】:K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叔涛;同化、一体化、分化及民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兼谈民族研究的哲学方法论[J];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刘伯山;;徽州篁墩氏族迁徙考论[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3 张宪华;;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与经济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安贵臣,高飞;皤滩文化的涵义、构成及渊源[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5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赵常兴;安鲁;;秦汉时期北人南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7 韩兆琦;陈金霞;;司马迁对黄老思想的接受与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张廷银;石剑;;包蕴丰富又瑕瑜互见的家谱文献[J];图书与情报;2007年01期

10 王玉虎,蔡士凯;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想与设计[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李靖莉;吕传笑;;近代时期的黄河三角洲移民[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晓青;李力;;浅论玻意耳——达尔文适应理论的范式更替[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李祖基;;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A];2004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谈新敏;;人的现代化与大学生现代化人格的塑造[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杰舜;;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论纲[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8 何叔涛;;民族过程中的同化与认同[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9 范可;;迁徙与离散[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玉林;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博;平山木柄瑶的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汉元;明清时期饶平客家人迁台及两地互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朝阳;论弋阳腔传播[D];南昌大学;2010年

5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6 杨柳;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及其当代人格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惠娟;晚清湘军的“三缘”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化世太;民国后期陕西黄龙山垦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牟曦东;马克思对人本质界定的视野与维度[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英明 ,唐奇甜;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J];民族研究;1981年01期

2 周星;论民族范畴的多义性[J];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05期

3 贺国安;中华民族与多民族共同体——兼与何叔涛同志商榷[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汉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02期

2 白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特征[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3 郎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体认与编纂[J];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4期

4 伍雄武;多元一体——论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之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孙倩;;论渤海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个案解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祝嘉怡;;谈满族舞蹈之民族融合与文化兼容[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7 唐明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金家新;兰英;;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阈下的藏汉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9 林坚;;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流变[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10 钱宗范;刘琼芳;;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论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特点[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修见;;试析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许宪隆;;试论民族文化的“共振”与“合势”——从民族民间神话的多元一体谈起[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张践;;论复合性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5 杨侯第;;中国各民族与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发展[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6 彭谦;夏利彪;;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精神[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7 伍雄武;;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各民族的凝聚[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韩焱;史斌;;试论半个世纪新中国建设的十二大成就[A];伟大的胜利,辉煌的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 连心豪;;闽台民间信仰刍议[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戎邋记者 赵志研;多元一体理论:拓展中华民族研究新视野[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严庆;如何理解“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杨福泉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构建当代中华民族道德文明[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强化“多元一体认知一脉”理念[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徐杰舜邋韦小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述[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伍雄武;从多元一体看“内地少数民族”[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邸永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再认识[N];中国民族报;2011年

8 邸永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再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主任 教授 李金河;多元一体谱华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记者 李自良 伍晓阳;坦诚面对世界,展现中华多元一体[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卢小平;共同体的维度——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族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王文棣;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林江;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梅珍;试论民族和谐社会伦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毛蕊蕊;阿维滩多民族村生活民俗的相互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3 李清霖;民族融合视阈下的北魏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樊晓红;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国亮;文化融合与碰撞中的民族性生存[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婧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7 马莉;广西汉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郑尤;汉族女娲神话与南方民族女神神话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杨宇;李维汉民族统战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刘娜;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4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74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6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