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青海礼俗文化
[Abstract]:China is a state of propriety. Etiquette and custom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life in regulating people's words and deed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people's identities,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s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 and custom is inextricably link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eremony, the beginning of the diet" [1], the ancients believed that the etiquette behavior originated from people's diet life, and played a strict normative role in people's dietary activities, along with the society.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K8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蒋文中;仇学琴;龙翔;;论茶马古道上的民族茶文化交流与和谐之美[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纪晓明;;中国黑茶贸易与传播[J];茶叶科学;2006年03期
3 陈功;中国的茶礼俗[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4 杨海潮;;茶文化初传藏区的时间与空间之语言学考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5 唐仲山;;青海茶文化形成的民俗文化学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立虹;;中华乳品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何宏;;论中国烹饪文化的民族特征[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杨涛;;从“路程”到指南看道德观的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4 赵娇;;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绿化树》到《饥饿的山村》[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侯彦喜;梁留科;;北宋时期开封饮食文化繁荣机理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6 赵耀锋;;西海固饮食文化探微[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马若飞;李建威;;管窥唐诗中的消费文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牛达生;西夏学研究中藏学研究成果的应用[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9 王海燕;;民国时期西藏地方职官制度的再认识[J];中国藏学;2006年03期
10 E·A·别洛夫;O·И·斯维亚;捷茨卡娅;T·Л·绍米扬;陈春华;;未公布档案文件所反映20世纪初叶的俄国与西藏——《俄国与西藏——俄国档案汇编(1900—1914)》序言[J];中国藏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仁亮;谢娇枚;黄建安;朱旗;;黑茶的作用及其饮料开发的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叶飞;;湖湘文化与湖南黑茶产业的发展[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朱悦梅;;多元宗教文化影响下吐蕃职官管理制度的形成[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3 杨卫;清代青海藏族社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猷猷;求偶纪—对“李木脑壳”的关系与演化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金东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坚;《齐民要术》中农产品加工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李强;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和中国西部边疆危机[D];暨南大学;2005年
10 马晓军;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俊华;民国时期安化黑茶业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2 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冷雯雯;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中南;中国文化视野中味觉符号的传播[D];暨南大学;2011年
6 巨晶;神山、自然与部落[D];兰州大学;2011年
7 谢光典;公元七至九世纪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历史地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乌吉斯古楞;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内蒙古的活动[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王瑞;明朝光禄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家乐;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施兆鹏;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茶叶科学;2005年01期
2 杜常顺;论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关系[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3 巴卧·祖拉陈哇 ,黄颢;《贤者喜宴■》摘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4 吴健礼;漫话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与发展[J];西藏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秀兰;;论多元文化共生与青海和谐社会之构建——以文化和谐为视角[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3 张振华;;文化的理性与自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08期
4 冬梅;姜昆谈雅俗[J];国际新闻界;1994年03期
5 陈化育,陈仲亮;文化整合与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心理调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刘娜;;在哲学视角下看我国的雅俗文化[J];华章;2009年04期
8 韩茜;;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狄秋;;抵制低俗文化刻不容缓[J];法制与社会(锐视版);2007年10期
10 杨百揆;;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J];学习博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旭;林红;;渔俗文化浅论——兼论“中国开渔节”对渔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年
2 兰芳;;保护西部文化资源 促进民族文化发展[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南永前;;图腾文化给现代人类的重要启示[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解永强;;和谐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家成;;从汉阴看年俗文化特徵[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贾军;卓丽环;;中国节庆的花俗文化[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贾登炜;曹天才;;重视民俗节日文化,,培养国人民族情感——黑河流域节俗文化的总结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8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9 何天明;;北方草原文化交融现象的必然性与历史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即将出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宫苏艺;保护年俗文化要从具体活动入手[N];光明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汪金波;茶叶龙舟两节合办 十项主要活动敲定[N];安康日报;2011年
3 记者 戴宏 实习生 郭宇杰;专家学者聚会首府研讨重走“茶叶之路”[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贾娜;学者论“俗”[N];检察日报;2010年
5 白雪;说说年俗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温鹏图;抵制低俗文化在农村蔓延[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林峥嵘;齐天大圣牵起两岸神缘[N];经济参考报;2010年
8 薛庆元 扬帆;春节申遗只为保护年俗文化[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小雁;年俗文化 在多元中走向和谐[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军政;魏老根现象引发专家学者热议[N];咸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沈炯哲;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禁忌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魏海香;论作为现象、进程与趋势的文化全球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李瑞君;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茵;中西方裤子文化比较[D];清华大学;2004年
2 吴宝龙;当代中国主体性文化精神的塑造[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金玲玲;“和合”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敏;英国足球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武U
本文编号:2135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13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