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徽州文化象征的塑造——以程朱阙里的建构为中心
[Abstract]:After the Song Dynasty, Huizhou culture changed from martial arts to elegance, and Neo-Confucianism became the symbol of Huizhou culture. Huangdun in Shexian is valued by Huizhou scholar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connection with Ercheng and Zhu X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raised the climax of constructing Cheng Zhu qu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entry, clans and merchants in Huizhou, the state power finally recognized Huangdun as Cheng Zhuque Li. This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the result of conscious choice of Huizhou society,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Huizhou cultur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黄山学院博士人才启动项目《近代徽州村落社会变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09xskq001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古中原移民及文化变迁对徽州民居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2 熊永翔;殷海涛;;普米族宗教祭司的法器与服饰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金绍兵;;徽州文化中的水文化初探[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晓光;;试论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区域表征[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学林;;强烈呼吁要对徽学进行深入地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普珍;;彝族葫芦民俗与三观求解[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7 纳·胡尔查毕力格;;成吉思汗陵坐骑银合马及其文化内涵[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健;《新安文献志》与徽州文化[N];光明日报;2007年
2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科举业的发达[N];光明日报;2008年
3 王振忠;稿本《南旋日记》与胡雪岩籍贯之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姜莹莹;福建现代村落的猴图腾[N];北京科技报;2008年
5 竹间;闽台两地崇蛇奇俗[N];闽南日报;2008年
6 祁建;回溯民初前门城楼改造[N];北京日报;2007年
7 章新建;歙县牌坊[N];安徽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钟嘉;挽住老房留千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张毅;藏族做客礼仪和禁忌[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10 记者 刘谨;四川蒙顶山 重现皇茶采制大典[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毅;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2 许云;清前期台湾学宫建设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梁芬;《歙事闲谭》的史学价值[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93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19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