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名称的语源研究述评
[Abstract]:Ba is not only the name of the ancient country, but also the name of the ancient clan, the name of the anci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the ancient place name. " How did Ba get his name and what was its etymology? Throughout the ages, opinions vary.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point of view is differ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S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nd writing, some from ethnology and folklore, some from the analysis of myths and legends, some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tem and emblems, and some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origin. Pakistan was originally a common name for a multi-tribe. Various state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 "seem to be the majority of the elements of specul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we have to "speculate" and explore. The fina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remains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new discoveries.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重庆地名研究”(2006-YW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陶春林;;“巴”义新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2 杨铭;巴人源出东夷考[J];历史研究;1999年06期
3 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J];历史研究;2006年06期
4 柏贵喜;“巴”义新解——兼释“板io”[J];民族论坛;1997年03期
5 张文;;巴蜀符号琐谈[J];四川文物;1992年02期
6 杨华;巴族之“巴”字涵义[J];四川文物;1994年02期
7 李恕豪;试论“巴”的得名之由[J];天府新论;1986年01期
8 彭英明;;试论湘鄂西土家族“同源异支”——廪君蛮的起源及其发展述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邹立波;;略论明代董卜韩胡、杂谷二土司之争——兼论硗碛嘉绒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邹立波;;春秋至两汉时期岷江上游的族群状况与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柏景;;川西地区藏羌高碉建筑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孝德;巴族图腾辨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蒙默;试论古代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04期
3 段渝;;“古荆为巴”说考辨[J];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05期
4 向柏松;从巴蛇到白虎:巴人图腾的转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吕冰;“务相”“廪君”名号考释——兼论虎的别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6 杨华;巴族崇“虎”考[J];华夏考古;1997年04期
7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考古;1959年04期
8 心健;家骥;;山东费县发现东周铜器[J];考古;1983年02期
9 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J];考古学报;1977年02期
10 柏贵喜;“巴”义新解——兼释“板io”[J];民族论坛;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冬菊;;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的互渗——以长江三峡地区文化遗产为例[J];南方文物;2006年03期
2 江音;《中国风俗词典》即将问世[J];思想战线;1987年02期
3 阿波;释蜀[J];文史杂志;2005年06期
4 辛艳;;巴人来源的历史传说[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S1期
5 罗姝芳;;汉字“巴”与土家族称谓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黄鸿光;;番禺考[J];开放时代;1982年03期
7 任东权;全锦子;;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J];民俗研究;1989年02期
8 邵树清;民族学博物馆与民俗学博物馆之异同[J];中国博物馆;1989年01期
9 周星;考古学与民俗学[J];江汉考古;1991年04期
10 胡昭曦;西部大开发与巴蜀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民;;民族学的应用研究——学科发展史的回顾[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吴从众;;浅谈民族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3 李孚同;;有关民族学建设的若干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4 江应j;;民族学在云南[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5 秋浦;;如何看民族学面临的迫切课题[A];民族学研究第九辑[C];1990年
6 黄淑娉;;发展我国的民族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7 郑必坚;;重视民族学的调查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刘豫川;;从三峡库区文物考古成果看重庆地区史前和先秦历史的新轮廓[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阮西湖;;关于“世界民族学”和都市人类学今后研究的几点建议[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汪宁生;;建立我国自己的民族学体系[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伟;新生地名要符合“三大要求”[N];太原日报;2008年
2 涂志伟;台湾涉漳旧地名(一)[N];闽南日报;2008年
3 张真真;令人迷糊的武汉地名[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张培安;济宁地名的前世今生[N];济宁日报;2008年
5 涂志伟;台湾涉漳旧地名(三)[N];闽南日报;2009年
6 赵艳 陈伟;本市地名志编纂工作启动[N];哈尔滨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练红宁 记者 许琴;时隔30年,我市再次普查地名[N];南京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贾梦雨 本报实习生 徐晨卉;老地名:现代化中黯然远去的背影[N];新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陈素璧 刘雅玲;地名:城市变迁的新名片[N];珠海特区报;2009年
10 韩文凤;我市全面实施地名服务工程[N];长白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付爱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设计中的景观色彩设计[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罗映光;蒙文通道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李淑霞;地名本体及其在地理空间数据组织中的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5 苟安经;巴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莘;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胡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安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廷勇;重庆地区石笋古环境信息影响因素及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立红;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装饰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胡日查;民间艺人穆·布仁初古拉演述的《布迪嘎拉巴可汗》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唐发辉;重庆地区鲫鱼共栖生车轮虫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颖;数学新教材在重庆地区的适应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5 何潇;重庆地区26.5kaB.P.~24.1kaB.P.高分辨石笋气候记录[D];西南大学;2006年
6 黎慧华;重庆山地居住区地域性景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杨展展;山城重庆主城区步行街道景观特征探析[D];重庆大学;2007年
8 唐宁;重庆市住宅门窗节能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黄雪婷;清代以前妈祖文献的演变及其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伍未;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02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202284.html